鄭婆婆的日記本

黎愷敏

鄭婆婆最重視的物件是她由中學四年級開始著筆的日記本。本來她只是因為中學時青澀的校園戀愛而開始寫日記,卻不知不覺一寫就寫了快五十年。她覺得寫日記很有意思,最近翻著看回去見到當時的自己真的很有趣!她告訴我買日記本就要買內頁有日期標示的,這樣若哪天忘記寫了,就會有浪費錢的愧疚感,便能讓自己有繼續寫日記的動力。寫著寫著,有時忘記寫就感覺很不自在,然後第二日就一定補上。日記裏的是鄭婆婆自己的故事,而她就聽過更多從罪犯口中説出的故事。最初她因為踏進了聖匠堂,成了天主教徒,後來更擔任一些義工工作。除了到監獄探訪,也有到精神病院探訪和到法庭協助受審人等。

 

2000 年,她便開始監獄探訪義工工作。那裏是大欖女懲教所,鄭婆婆未聽見罪犯的話, 就要先聽那兩對門關上的嘭嘭巨響。那是為免罪犯逃脫而設的,她說不少人會覺得那些巨響很可怕,尤其他們腳下是罪犯們住著的地方。她卻說已經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只是一些關門聲,可能是已經在這進出了二十幾年的關係。她被搜過身,放下了電子產品,便走進探訪罪犯的地方,但可能有時不是罪犯「們」。有時她會結伴負責探訪一名罪犯,有時則會孤身對著幾名罪犯。讀聖經、祈禱、閒聊、唱歌、玩遊戲,這些都是他們會在探訪室做的事,在那三十分鐘的閒聊中聽到的故事可說是比電視劇還要精彩。

 

那次她在小欖懲教所探訪的一名女罪犯,她是一個只有二年級學歷的鄉村人。因為從前過時的觀念,她在鄉村出嫁後沒生兒子,反而生了三個女兒,就因此被迫離婚。後來她又到深圳嫁人,因她只生了女兒,又為此離了婚。不久,她到香港又再次嫁人。這次,她發現丈夫有婚外情人,因此她殺了丈夫,成了殺人犯。剛住進監獄的數年間,她方被告知其實她先前在深圳生了兒子,只是被人偷走了。「很淒涼的故事!我們不應認同過時的觀念,試想想若果那時她丈夫知道她生了兒子,她是不是不用到香港再婚,她是不是不會成為殺人犯呢?」鄭婆婆這樣説。可事實就是如此,但犯罪就是犯罪,縱然她的遭遇是多令人無奈、可惜,她的行為實不能被認同。鄭婆婆感恩的是她帶了這位罪犯接觸到天主教,讓其成了天主教徒。

 

居在小欖懲教所的人總是那樣熱情,鄭婆婆總想與他們聊天,總想道出自己的故事。令她驚嘆的是那些雙手染過血的罪犯居在囚牢已經有兩至三年,他們看來已經不似是殺人犯, 而是臉容和善,熱情地對鄭婆婆說著自己的故事。鄭婆婆享受這份義工工作,她不在意為別人犧牲時間,付出精力而沒有任何回報。因為她是在為耶穌做事而不只是在幫別人,她這樣細想,若每做任何事都帶著這心態,那自殺率豈不就會變低?因為現時許多的人為情喪命, 他們希望付出的時間、精力有回報,把那些回報看得極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如獄中的罪犯,法庭中的疑犯,精神病院中的病人,還有鄭婆婆仍在日記中寫著自己的故事。鄭婆婆總會把日記本放好,至今沒有丟失過一本,直至現在她仍不介意把日記本放在沒有鎖的櫃中,也不介懷母親能隨時拿起日記本,因為母親並不識字。假若鄭婆婆現在只剩下一天的生命,她沒有甚麼遺憾,剩下想做的,大概只有珍惜與親友的相處的時間,最後好好地道別。鄭婆婆享受著她剩下的人生,仍續寫著她剩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