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繼續

胡恒悦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最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掙扎、奮鬥, 沒甚麼可抱怨的。——題記

 

「當時九歲下來香港本來是為了讀書的,但我婆婆她重男輕女,就不給我讀書, 叫我幫她照顧小朋友。」還記得我在聽到這句話時發出了一聲嘆息,心疼那時同是九歲孩子的婆婆卻要被逼無奈挑起大樑去照顧別人,難以想像那時的她是否會為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憤恨,又或者在夜裏透過稀疏矩陣的窗格想像未來辛苦的每一天。

 

可婆婆跟我說她當時也是懵懂無知,只能大人說甚麼就跟著做,也沒有自由可言。忽然間我也覺得現在的日子也閃出了零星的燭光,與婆婆的兒時相比,現在的我未免幸福了太多太多: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有著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我看來唾手可得的生活,父母每天對我的絮絮叨叨,一日復一日讓我覺得枯燥無味的上學天,於婆婆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

 

後來到了十一二歲時,在她的堅持之下,去讀了一所夜校,學習基本的知識。讀了幾年後便出去打工,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機器縫製衣服,雖然工作相當繁忙,但是能夠賺到足夠的錢養活自己。婆婆說打工的日子還是很開心的,認識的都是同齡人,大家都相談甚歡,最重要的是能靠著自己的雙手掙錢,日子也在繼續著。

 

婆婆有兩個兒子,兩個孩子相差六歲,似乎學習上也相差甚遠。她說大兒子更加讓她省心,從中學讀的就是九龍城的名校,後來升上理工學院,畢業後還進修了碩士。但小兒子的學習就有些差強人意,覺得自己讀不了書想去做警察,然而婆婆就堅定的說:「你沒有文憑只能從底層做起,就算能夠堅持,晉升空間也極其有限,以後怎麼養家糊口,多讀一年。」後來因個人原因去了澳洲讀大學,期間認識與他相伴一生的另一半,於是在學業完成後就在澳洲定居了。

 

在我看來,婆婆毫無疑問是個完美的母親,她面對孩子物質上的過分要求,坦然跟他們說任何想要東西都要靠自己去獲取,你要以其他合法渠道來賺錢達成你的目的,所以她的大兒子在初中時就靠著給小一的學生補習賺取零花錢;而在小兒子不想繼續學業時,她又嚴肅並語重心長地給出最有利於他的意見。婆婆與天下所有母親一樣,都一心為了孩子的人生著想,雖然孩子們往往會覺得父母過多干涉自己的生活,沒有真正的自由,但他們總有一天會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是真心希望你過得好。

 

其實,我更從其中感受到了一名女性的力量,也是一位母親的力量。在經歷早期的種種不公平的生活下,她依然堅持要去讀書,以學習去獲得知識。在我看來,說出女性不用讀書的人必是堅守些諸如「夫為妻綱」這類倫理、滿嘴仁義道德實則自私自利的小人罷了。我們為甚麼要接受教育,為甚麼要學習?是為了使我們更加清晰和理智,養成健康正向的底層邏輯。對於女性而言,教育也意味著更多機會去擺脫傳統的性別固化,使她們不用淪為生活的附庸,也不用為了遵循他人設置好的生活軌跡去結婚生子。我相信婆婆是這樣的人,願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跳出框架,追尋自己理想的人生。呼應了「女性能做到任何她們想做的事情」這句話。

 

「你們這代人對自己有計劃,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婆婆的這句話令我印象頗深,她肯定了我們這代人並不似他們那代那般,對自己的生活十分迷茫,彷彿被大霧層層遮擋;我們有理想有計劃,清楚自己想要甚麼然後付諸行動。但正如她所說,這也是把雙刃劍。我們清楚這個世界的無邊無際,清楚自己要面對的層層困難。但這個時候,我們卻膽怯了,沒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我們害怕失敗和它隨之而來的後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上代人缺少的是機會,我們缺少的是勇氣。所以要論哪一代人更容易,我相信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個標準答案,但我期望我們更要帶著這份已知的危險去不斷探索未來,才可稱之為真正的不負年華。

 

我敬佩婆婆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時也心疼她的獨立。在與她的幾次談天中,她每次都期待我跟她對話,我也跟她分享我最近發生的小事,就好像對待家中的長輩一樣,她的平易近人和慈愛在我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希望以此文紀念婆婆的前半生,也紀念幾次聊天的時光。由衷希望婆婆能身體健康,聽從醫生的建議來設計飲食;兒孫滿堂,疫情早日結束後與你在澳洲的兒子見面,他們都很想你。也謝謝你喜歡我,也期望這篇文能帶給你滿滿的回憶。

 

「這當然不是結束。只要我們活著,就一定能團聚。以某種方式,在某個地方。」這句話送給你。就好比我們的人生,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