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盧正恆

練先生的全家福

盧正恆

練先生家中飯桌旁牆上,掛滿了九幅他和家人的生活照。每幅他們都穿著不同衣服,相片都是彩色,印到畫布上。

 

練國先生家裏,有一件有六十年歷史的物品,這是一幅黑白色照片。照片中有一男一女坐在椅上,在男女身後,三個小朋友穿著校服,男女前有兩個小孩。

 

和練國先生聊天後,知道這幅照片,原來是當時練國先生一家搬入徙置區時影的照片──是他唯一的一張全家福。當時影相非常珍貴,是1962 年影的,練國先生還是一位小學生,而這幅相片是在攝影店影的。大家在相片中整齊排列,練國先生穿著當時他最整齊的衣服——校服。

 

練國先生之所以留下這幅照片,是因為這照片是他唯一一張全家福。他與父親感情很好,但練國先生父親已離世,這幅全家福是練國先生與他父親唯一的連繫。在練國先生的父親離世時,練先生對他父親離去非常不捨。練國先生捉住父親年老的雙手,眼淚不自覺從眼眸湧出。當時,練先生一位弟弟和妹妹在場,那年是2007 年。若要用一個形容詞形容練國先生父親的話,練先生會用忠忠直直,因為父親為人誠實,不會欺騙別人,借了別人錢,他必歸還,而且言出必行。

 

小學剛畢業,本拿著就讀中學入場券的練國,抱持著將來為人傳道授業解惑的夢想,突然因父親一次意外而破滅。練國先生父親因被巴士撞倒,失去了工作能力。練國先生的人生,便與以前想像的道路截然不同。父親發生意外後,練國先生繼承父業,到了水邊圍村的一間家庭式工廠製造祭祀用的香。早上,練國先生造香,而造香過程非常辛苦。練國先生要先將香濕水,加上香粉,然後壓實,放入香筒搖,再濕水, 重複程序數次。過程中,為免香粉飄離工廠,工人會把窗關上,工廠裏的風扇會將香粉吹來吹去。即使工人用布遮住口鼻,他們也因香粉進入了喉嚨,每隔半小時就要嘔一次,練國先生亦因此得了肺積塵。完成程序後,他們要曬乾香。然後到街市中他們家的店賣。

 

工廠工作時間為朝九晚十二,但練國先生因要上夜校,六點便要離開工廠。這種早上工作,晚上讀書的生活辛苦,時間趕急。剛讀夜校的時候,練國先生讀理科和中英數的必修課,但因成績跟不上,中四轉讀文科。他讀了中史和西史,因為這兩科都是不需要用很多時間理解,死背就可以了,所以他的成績進步了。

 

可是,練國先生十七歲便離開了造香行業,之後他做過麵包師傅、廚師和餐廳老闆。他又開設電器店,只賣彩色電視,令他有穩定收入。在他的人生中,也有到處探索的時光,印度、尼泊爾和全中國,都有他的足印。可是,練國先生希望他的工作更有意義,因為以前爸爸的意外,他了解到教車師傅的重要性,認為教車師傅教導學生要有正確態度非常重要,駕車要注重他人安全。所以,練國先生由經營電器店,轉行做了教車師傅,直至退休。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黎愷敏

鄭婆婆的日記本

黎愷敏

鄭婆婆最重視的物件是她由中學四年級開始著筆的日記本。本來她只是因為中學時青澀的校園戀愛而開始寫日記,卻不知不覺一寫就寫了快五十年。她覺得寫日記很有意思,最近翻著看回去見到當時的自己真的很有趣!她告訴我買日記本就要買內頁有日期標示的,這樣若哪天忘記寫了,就會有浪費錢的愧疚感,便能讓自己有繼續寫日記的動力。寫著寫著,有時忘記寫就感覺很不自在,然後第二日就一定補上。日記裏的是鄭婆婆自己的故事,而她就聽過更多從罪犯口中説出的故事。最初她因為踏進了聖匠堂,成了天主教徒,後來更擔任一些義工工作。除了到監獄探訪,也有到精神病院探訪和到法庭協助受審人等。

 

2000 年,她便開始監獄探訪義工工作。那裏是大欖女懲教所,鄭婆婆未聽見罪犯的話, 就要先聽那兩對門關上的嘭嘭巨響。那是為免罪犯逃脫而設的,她說不少人會覺得那些巨響很可怕,尤其他們腳下是罪犯們住著的地方。她卻說已經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只是一些關門聲,可能是已經在這進出了二十幾年的關係。她被搜過身,放下了電子產品,便走進探訪罪犯的地方,但可能有時不是罪犯「們」。有時她會結伴負責探訪一名罪犯,有時則會孤身對著幾名罪犯。讀聖經、祈禱、閒聊、唱歌、玩遊戲,這些都是他們會在探訪室做的事,在那三十分鐘的閒聊中聽到的故事可說是比電視劇還要精彩。

 

那次她在小欖懲教所探訪的一名女罪犯,她是一個只有二年級學歷的鄉村人。因為從前過時的觀念,她在鄉村出嫁後沒生兒子,反而生了三個女兒,就因此被迫離婚。後來她又到深圳嫁人,因她只生了女兒,又為此離了婚。不久,她到香港又再次嫁人。這次,她發現丈夫有婚外情人,因此她殺了丈夫,成了殺人犯。剛住進監獄的數年間,她方被告知其實她先前在深圳生了兒子,只是被人偷走了。「很淒涼的故事!我們不應認同過時的觀念,試想想若果那時她丈夫知道她生了兒子,她是不是不用到香港再婚,她是不是不會成為殺人犯呢?」鄭婆婆這樣説。可事實就是如此,但犯罪就是犯罪,縱然她的遭遇是多令人無奈、可惜,她的行為實不能被認同。鄭婆婆感恩的是她帶了這位罪犯接觸到天主教,讓其成了天主教徒。

 

居在小欖懲教所的人總是那樣熱情,鄭婆婆總想與他們聊天,總想道出自己的故事。令她驚嘆的是那些雙手染過血的罪犯居在囚牢已經有兩至三年,他們看來已經不似是殺人犯, 而是臉容和善,熱情地對鄭婆婆說著自己的故事。鄭婆婆享受這份義工工作,她不在意為別人犧牲時間,付出精力而沒有任何回報。因為她是在為耶穌做事而不只是在幫別人,她這樣細想,若每做任何事都帶著這心態,那自殺率豈不就會變低?因為現時許多的人為情喪命, 他們希望付出的時間、精力有回報,把那些回報看得極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如獄中的罪犯,法庭中的疑犯,精神病院中的病人,還有鄭婆婆仍在日記中寫著自己的故事。鄭婆婆總會把日記本放好,至今沒有丟失過一本,直至現在她仍不介意把日記本放在沒有鎖的櫃中,也不介懷母親能隨時拿起日記本,因為母親並不識字。假若鄭婆婆現在只剩下一天的生命,她沒有甚麼遺憾,剩下想做的,大概只有珍惜與親友的相處的時間,最後好好地道別。鄭婆婆享受著她剩下的人生,仍續寫著她剩餘的故事。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陳嘉怡、關宇晴

周女士的童年

陳嘉怡、關宇晴

周女士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不相同,相比我們,她的生活較為樸素,卻比我們多一份創意。她以前空閒時,為了尋找樂趣就會自製一些小玩意。例如,她會將多個橡皮筋串起來,變成橡皮繩。又會用粉筆在地上畫出「跳飛機」的框架,自娛自樂。

 

對我們來說,周女士的快樂是再平常不過,但在她眼中已是幸福。兒時,她最愛到維多利亞公園的游泳池游泳。可是她的母親並不喜歡她游泳——那是個痛心的經歷。她的二哥在初中跟老師到大埔滘(猛鬼橋)露營。後來他們在橋底避雨,誰知貯水庫崩塌,導致山洪爆發,死傷慘重,害二哥喪命。周女士認為是洪水沖走石頭, 而連累二哥,但母親卻認為接觸水會有危險。礙於母親反對周女士游泳,她只好隱瞞母親,獨自前往游泳池,並在別人家中清洗泳衣。而周女士的父親每天都會給她兩毫作零用錢,為了有足夠的金錢去游泳池,她會步行上學,省下路費。當時只需要給三毫,便能在泳池玩上一天,她總是玩到傍晚才捨得回家。她會在泳池的小食部購買午飯,通常會選擇一些有飽足感的食物,例如:麵包、豬腸粉(一毫兩條),不捨得花太多金錢滿足口腹之欲。其實,本來她對游泳一竅不通,只因某次同學不小心撞到她,害她落水,險些窒息,幸好救生員及時相救。自此她下定決心自學游泳,撥撥手腳,稱為「小狗式」游泳。她經過長時間觀看別人的游水姿勢及不斷詢問,終於學懂自由泳,不過她依然瞞著母親游泳。雖然如此,但她認為母親早已看穿,始終膚色有所改變,只是沒看見泳衣,不出聲罷了。

 

周女士就讀的稻江小學位於一座唐樓裏,與現今的學校差距甚遠。一梯兩房,一層樓有幾夥人聚在一起。教學用的是黑板和用布捲起來的粉擦。她最喜歡上體育堂, 因為能去修頓球場打籃球,有時也會偷溜出去和同學盪韆鞦。當時的地面沒有保護措施,韆鞦的高度也比現在高得多,從韆鞦摔下來不是頭破血流就是骨折。某次,她與同學比試盪韆鞦,看誰能盪得更高,導致同學從韆鞦跌下。也因少不更事,不知危險,曾與三位同學一起爬引水渠,鄰居還指責他們不要命,所以她認為自己甚是頑皮淘氣。

 

周女士長大後從事醫院物理治療部,認為這份工作收入穩定,能分擔家庭開支。但後來跟從物理治療師在深切治療部工作,漸漸發現原來可以幫助他人,從此更喜愛做這份工作。那裏的病人大多是因為交通意外而動彈不得,情況嚴重,或者是積聚許多痰的肺炎病人。所以,她會在旁邊調校醫療機器,幫病人翻身以配合治療師抽痰, 盡量減輕病人痛苦。之後獲經理提名,得到工作獎。雖然她不知道得獎緣由,但這是種認可,讓她得知有人欣賞她的工作態度。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陳逸晴

明天會更好

陳逸晴

在香港出生的何婆婆在退休後,做過不同類型的工作、銷售員、屋村裏做義工、運輸公司做雜工等。在五十多歲那年,有天天色灰暗,淅瀝下大雨。何婆婆從小巷走出來,轉彎過馬路時,有一輛的士朝她衝過來,當時司機在聽電話。那一刻,她只感到一片漆黑,身體在慢慢往上升,幸好旁邊的老闆娘把她叫醒。康復後的幾個月,她有心理陰影,會害怕一不留神又出現意外,會害怕又有一個不專注駕駛的司機,連外出看到的士都害怕。何婆婆有一句座右銘:「明天會更好。」

 

有年夏天,她隨著旅行團到中國一個賣玉器、首飾的商店。老闆走出來,對何婆婆說:「來看看我們店舖的玉器啊!來,我給你介紹介紹。」何婆婆想著看看也好, 就跟著去了。過了一會,她聽見其他旅行團友:「沒甚麼好逛的了,我先出去了,你付完錢就出來吧。」出於好奇心何婆婆看了團友兩眼。老闆盡收眼底,他指著一塊半銀白半翠綠的橢圓形的玉,對何婆婆說:「這塊玉手工精美,鴛鴦色,寓意是如意, 你看上面的花紋,是十二生肖呢!這塊玉不算小,兩吋多,在外面買不到了。」被老闆哄騙著,何婆婆的丈夫說:「行了,我送給你吧,就是禮物了。」付錢的時候,聽到收銀員說兩萬多塊,何婆婆十分驚訝。她想了想,我們這次出來旅行,並沒有帶這麼多錢!何婆婆搖搖頭說:「這麼貴,又沒帶這麼多錢,不買了!」這個老闆聽到將失去一單生意,便連忙說:「你們有兒女嗎,我可以多送兩塊玉,來這邊櫃檯挑選。」她的丈夫二話不說就拿出銀行卡。付錢後,玉器老闆看時候不早,他們的團友都去吃飯了就開車送他們到飯店。後來何婆婆笑瞇瞇對我說:「這塊玉啊,是我先生送給我最貴的禮物!那塊玉我都隨身攜帶,好好珍惜呢!」

 

何婆婆參加過許多義工活動,其中一個是在殯儀館安慰死者家屬。她說:「參加這個義工活動後,我能感受到喪親的人的感受,是做其他義工都無法感覺到的。」她記得有次,有個伯伯跌倒,但沒有及時去醫院,後來又因其他病痛進醫院,然後感染其他病毒去世。何婆婆與同事探望那位伯伯的妻子,他的妻子無比內疚,痛哭半個小時。何婆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聆聽和給予適當的安慰、勸導。」現在他的妻子已經走出陰霾,比那時候開朗許多。何婆婆也不會把工作上悲痛的情緒帶回家,學會了放下。只要情緒、心態夠積極,做義工時情緒就不會容易被帶跑。不過有次,做義工時看到死者的樣貌,後來在何婆婆的腦海,浮現過兩次那個死者的樣貌,擺脫不掉,她才沒有繼續參加義工活動。但是,那段時候何婆婆還會打電話問候家屬,可見她關心別人的特點。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張曉彤、麥穎

麥婆婆的水晶珠

張曉彤、麥穎

對於麥婆婆來說,最深刻的物件就是她用水晶珠所穿的每個串珠吊飾,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婆婆一開始是自己上網看影片、借圖書學習串珠,只是跟著影片的步驟,就不知不覺學會了串珠技巧,在學習串珠差不多一年後,更在長者中心開設串珠班教其他長者串珠。可惜的是因為長者都老了,對串珠興趣減少,婆婆只能自己在家串珠來消磨時間。

 

當每一個串珠作品做出來時,婆婆都覺得好有滿足感,她笑稱:「因為串珠可以鍛鍊腦筋和眼力!」。婆婆更拿出一個頭戴博士帽、身穿藍色制服、綠色褲子的小熊給我們看,更仔細介紹起小熊。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婆婆強大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她會在本來的作品上加上自己的創意,比如這個小熊,婆婆就加上了一個紅色的領結。從婆婆熱切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婆婆對手作的熱情。珠子在反射的光線下描述著她對每個作品的用心。

 

婆婆家中擁有許多朋友送的串珠材料,她笑稱「家中有好幾磅材料呢!」因此婆婆可以盡情地串珠。當朋友問她可否送他們一個時,婆婆也會很樂意送給朋友。婆婆家中更掛上不同樣式的作品,有小馬、小狗……婆婆每年都會根據當年的生肖而串不同的動物,至今已經在家中有齊十二生肖的動物。不但如此,婆婆還嘗試運用新科技,她會將自己的串珠作品變成社交媒體貼圖,發給遠在美國的兒女和親戚們,而他們也十分喜歡婆婆的串珠。婆婆更跟我們展示了其中一個串珠作品,是一個淺藍色的小馬,串珠與動物的相似程度和精密程度,可以媲美坊間的串珠呢!


婆婆的信仰經歷更是吸引到我們的注意。婆婆在小學階段因小學的宗教背景,而對信仰產生好奇,但因父母的不理解而只能收藏在心中。一直到婆婆五十多歲時,她去為某間學校的校長做鐘點工時,被那間學校校長的母親推薦去教會看看。這時,她才重新有機會認識主並信主,不久後更洗禮。不單她本人,她更令她丈夫一起決志信主和洗禮。婆婆在教會裏,也會跟著弟兄姊妹一起前往獨居長者家中探望他們,像朋友一樣跟獨居長者聊天,有些長者更會邀請她們留下來吃飯,她認為能幫助到其他人是件好事。她認為認識主耶穌後,自己的心境改變了許多。她年幼時做人較多憂慮、煩惱,為自己、為家人而煩惱,尤其是在家中較貧窮時,她一個人要照顧三個兒女, 還要不時幫丈夫看店舖。現在她覺得人生無論怎樣,發生甚麼事都要努力過日子,看待事物的角度樂觀了許多。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張家輝、劉啓孟

挫折,只是一個學習過程

張家輝、劉啓孟

劉伯1957 年3 月在香港出生,他兒時因懶惰,在學習上十分心散。十一歲時, 他因台灣學習環境良好,而獨自坐船到高雄上初中讀書。在台灣修學期間,他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之後他取得好成績,在二十歲到工地做學徒,之後再攻讀建築學學位, 以有穩定的經濟能力,然後結婚為目標。劉伯在三十歲結婚,認為妻子是最美麗的女人,十分細心、善良和體貼,包容劉伯的自以為是。之後劉伯開了一間承包商,生意曾經十分大,但最後破產收局。不過,劉伯十分看得開,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學習過程。

 

劉伯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與妻子之間的愛情,兩人相識二十二年,結婚十九年,兩人的感情穩固而合適,沒有大風大浪,甚至吵架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完。兩人在朋友的介紹下相識,發現對方性情與自己十分合拍,便從親密好友到結婚,體貼的妻子令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兩人相愛時,劉伯從事工程項目,而妻子是秘書工作也較忙碌,所以沒有時間去度蜜月。兩人工作地點相近,劉伯早上會與妻子一齊上班,而下班亦會去接她,相處時間不因為工作而不足。婚後,妻子發現自己有生育問題,但劉伯一點也不介意,在這種情況,讓人看到愛情的本質是共度難關、互相扶持。

 

劉伯説妻子心靈手巧,在各種節日會送劉伯不同的紀念卡和手工製品,印象深刻。在劉伯一次生日中,妻子送了一隻刻了名字的杯子給他。杯子買回來時只是一隻普通的透明杯,妻子用了些紅色和黃色的顏料在杯子上畫了些圖案,再刻上了劉伯的名字。而紀念卡對劉伯來說意義重大,劉伯也準備在自己去世後把當做陪葬品。

 

四十九歲時,第一個巨浪悄悄襲來,妻子患上肺癌,十九個月後不幸離世。在妻子離世後,劉伯信奉基督教,幫助他走出妻子的離去,接受死亡。他開始關注癌症病患,經常參加義工活動,向別人傳授福音。劉伯認為伴侶之間最重要就是包容和照顧。劉伯已經向妹妹交代了後事,要把妻子送给他的所有紀念卡和太太生前的一束頭髮作為陪葬品,然後舉行和妻子一樣的海葬。要問劉伯如何形容自己的愛情,劉伯這樣說道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劉伯另一首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是出自元稹的《離思》。劉伯一直對閱讀和詩詞十分有興趣,他經常閱讀,最喜愛《後出師表》。劉伯還有跑步的習慣,偶然會看電影,現在還有工作在身,十分忙碌。他對死亡十分豁達,不恐懼死亡,認為自己這一生雖然平凡但有意義,沒有遺憾。劉伯説:「挫折,只是一個學習過程。」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徐汶曦、郭沚寧

余婆婆的手錶

徐汶曦、郭沚寧

沒有亮麗的顏色,沒有炫目的設計,不銹鋼的錶帶搭配黧黑的錶盤,每一條線條都盡顯樸素本色,正如它的主人。素淨的手錶少了幾分奪人眼目的色彩,燈光下閃爍著銀光的錶帶放眼望去,卻竟瞧不見哪怕一條的痕,可見經過主人精心的保養。 

 

那是余婆婆的生日,也是在這一天,她隨著另一半踏進了那間錶舖。「你喜歡這隻錶嗎?」「也不錯啊!」簡單的一問一答,那隻錶便從店舖的展示櫃轉而戴在她的手腕間。除了少女初嫁的婚禮上,她這一生尚未帶過其他飾品,她不太在意外在的裝飾,卻不能不在意樸素的錶面背後映示著與另一半的牽掛。

 

匆匆數十載,錶仍舊被余婆婆保養得宜,卻不似從前每日佩戴,而是被藏於盒中。許是贈予錶的人已經離開,不再有人能在她戴錶時,能嬉笑著提起往日在那間錶舖裏的故事。那個細心體貼,願意為她烹煮餸菜,在擦後總是主動哄她的人已不在。

 

只有在閒時,余婆婆才會把錶拿出,坐在客廳靠窗的大沙發上,拿出工具精心的保養護理。陽光映在錶盤上,映照出她微微勾起的嘴角,鐘錶運作的滴答聲在寂靜的客廳中迴響。余婆婆幸福的笑容彷彿穿越數十年,模糊間似乎與仍是少女的她重映。

 

「生命中總有很多波折,一條路不會很平順的走過,肯定會有很多彎彎曲曲,凹凹凸凸。艱難的時候不要灰心,總會有辦法能捱過的,堅強點,凡事都往好的方面看。勇於嘗試,不要懼怕,不要灰心。」余婆婆這樣說道,她是一個豁達的人。這些年來,她經歷過與身邊人的離別,本人亦曾游走於生與死的邊界。她說,長大後很多事都釋然了。於她而言,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也算是無憾了,她感恩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論是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她吃飽的婆婆;能相互包容,相親相愛的親人;相識五十餘年、難求的友人;或是待人友善,助她許多的奶奶,那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被余婆婆珍視的放在心中。


信基督教可謂是余婆婆生命中的一個轉捩點。她對主最開始的認識,是在讀教會學校的幼女鼓勵下參加教會活動,從此催生出這位虔誠的教徒。「做人有信仰就是有一種盼望,就能活得開心點!」「不需要氣餒,我們有神,有倚靠!」生命中有太多挫折,工資被拖欠,供三個孩子讀書,甚麼都只能靠自己,即便是能說出「有飯吃、有地方睡就好滿足」的余婆婆也會有疲累的時候,也許是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靠著一個「忍」便讓余婆婆有了獨自解決一切的勇氣。信仰在她心裏點燃了不滅的薪火,帶她走過最漫長不過的道路。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詠欣、戴舒菲

百折不撓的人:譚貴珍女士

李詠欣、戴舒菲

譚貴珍女士有三個哥哥,她是排行最小的那個,她爸爸一手帶大他們四兄妹。譚貴珍女士並沒有太高的學歷,唯讀到了中三,在她十七歲的那年已經開始出社會拼搏了。最開始,她從事酒樓行業,她還記得那個時候除了在廚房的職位,其他都做過。後來上了寫字樓負責管理收銀部,還接管整間店舖。


譚女士很早便結婚,結婚後的她一直在工作。她從沒有一份工作是透過別人去介紹的,全是透過報紙自己去應徵。她是一個十分有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高的人,街上看見一條魚,她都會問那個老闆:「漁佬啊漁佬,這條是甚麼魚?」就是因為這樣好奇上進的她,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是高級管理階層。一直到現在,她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高級管理階層,必要的特質必定是鐵面無私、公私分明!同時她在社交平台還十分活躍,經常出席活動,例如獅子會的活動等。凡是別人邀請她,她都一定會去。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說話就是「識人好過識字」。著重社交,能把自己變得更好。她從中學到了許多,把自己想像成一塊海綿,不斷從許多人身上汲取經驗和學習。


一切看似順風順水,奈何天意弄人,譚女士在2011 年迎來了她人生的轉捩點——她的丈夫死於癌症。那時,她感覺整個天都塌了下來,她沒有去工作,整天躲在家裏,以淚洗面,誰提起她的丈夫,她都淚流滿面。她患上了抑鬱症。一個晚上,譚女士站在天台上,她的朋友一邊開車趕過來,一邊不斷和她聊天疏解她,第二天就立刻替她找到一位心理醫生。醫生給她的藥需要服用三個月,可是譚貴珍女士靠著自己的意志,把一顆藥分成半,吃了個半月,她成功抑制了負面情緒。譚貴珍女士是一個很堅強的人,她從來不會想去靠藥物,例如頭痛時,還未到痛得要死的那一刻,她都不會去吃藥,她並不喜歡依靠著別人的感覺。在經過兩三年的治療後,她的心態有所好轉,至少意識恢復了些。她開始用工作來麻醉自己,與朋友聊聊天散散心和吃喝玩樂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她的心態漸漸變好。後來,她還去參加了義工的工作,幫助那些失去親人的人走出困境。她一直抱著還有很多人的情況比我還糟糕和差的心態去幫助別人。每當她完成一個個案後,她都會獲得無比大的滿足感,這也是一個她心態慢慢變好的因素。


可是上天卻沒有放過她,同年一月和六月,她的丈夫、她的父親、她那曾經在天台上開解她的「女朋友」都去世了。在這一年之內上天奪走了三個最愛她的人,也是她最愛的人。她只能慶幸,上天讓她的「女朋友」最後一個去世,要不是她最後一個去世,她絕對熬不過前兩件事情,是友誼拯救她的性命。在譚貴珍女士的丈夫還在生病的時候,她和她的「女朋友」一起去酒樓吃飯,她就奇怪為甚麼「女朋友」身邊還多了一袋東西,查問之下,她的「女朋友」已經患上了肝癌。


譚女士表示這個「女朋友」不但是她的閨蜜,更是她生意上的拍檔。如果那個時候不是因為她的「女朋友」陪伴她經歷父親和丈夫去世等事件,譚女士那時真的崩潰了。如果不是她的「女朋友」開解她,或許譚女士早已不在這個世上了。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吳鈞澤、葉朗睿、林浩威

鄧伯伯的皮褸

吳鈞澤、葉朗睿、林浩威

鄧伯伯告訴我們,他最重要的物件是一件由德國工程師送給他的棕色皮褸,即使它古老且殘舊,但伯伯仍然將它擺在衣櫃中,十年如一日。在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時,鄧伯伯在九龍圍村船廠工作,每天都和船廠的師兄師姐工作,刻苦努力地造船。突然有一天,一位從日本來的德國工程師在完成工作後,順路乘坐郵輪到香港工作, 期間他遇見了鄧伯伯。機緣巧合下,他們成為了工作伙伴,他們對彼此十分尊敬,更會在工作上互相幫助。工程師不僅教會伯伯許多不同的知識,包括建築、設計傢俬及造船的技藝,並把這件棕色皮褸送給他。亦是因為這件禮物,伯伯得到了鼓勵,不管工作有多刻苦,他仍繼續堅持他的工作。後來工程師更邀請伯伯到西班牙或德國工作,但很可惜,伯伯拒絕了,因為他不願意離鄉背井,而且為他需要照顧家人,供養兄弟姊妹讀大學,所以只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儘管如此,棕色皮褸卻一直陪伴著伯伯,讓伯伯不管面對多少風雨,仍可以咬緊牙關繼續努力工作,養活一家人,並供養弟弟妹妹讀大學。

 

雖然伯伯的一生看似平凡,但人生又豈會真的平凡呢?人生都有挫折,而伴隨著伯伯的挫折就是造船出行的風浪、造船的意外等,但無論任何時候,這件皮褸都一直陪伴他,鼓勵他,令他能面對困難和挫折,勇往直前,繼續工作。我在伯伯身上也學到很多正面的價值觀,例如要多嘗試教導別人,伯伯告訴我們教導別人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因此現在伯伯仍然會到老人院做義工,教其他老人家用電腦,就像工程師當初教他一樣,向其他人傳遞知識及溫暖。另一方面,我亦學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以學習為例,即使學習的過程再艱苦,但我們依然會盡全力地完成。伯伯在訪問期間,更一直鼓勵我們要努力學習讀書,因為他的經歷令他理解到讀書的重要性。伯伯更以「家無讀書子,聲名何處來;家無讀書女,丈夫何處來。」勉勵我們要認真學習。

 

在這次訪問中,我們體會到能讀書原來也是一種幸福,很多人不像我們,能過上精彩的校園生活,甚至在十多歲就要出門工作,減輕家庭負擔。伯伯更以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堅毅不屈的精神無比重要,不論生活有多困苦,只要堅持,就有回報。雖然伯伯的人生經歷了很多風浪,甚至可以說並不圓滿,但誰的人生可以說得上圓滿?他的堅持,他面對挫折時的樂觀,正是他能從苦中找到一份甘甜的原因。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何俊偉、夏嘉慧、黃翠君

林先生的信仰

何俊偉、夏嘉慧、黃翠君

六十歲的林志強先生談到生命中的座右銘:「我已活好每天,所以今生無悔。」他的母親給他很多力量,例如他談到小時候最深刻的事,左手骨折去了九龍城看跌打,那一刻有媽媽在陪伴他,讓他感到安心。談到他的母親,雖然母親不識字,所做的工作並不多,身體差,又需要照顧六位兒女,但她仍然負起作為母親的責任,對子女的未來有一些計劃。例如為了不讓子女擔心自己的「身後事」,她已預先安排好「骨灰龕」,亦多次提醒子女:「阿強,不如你買層單位。」可見母親深愛兒女,有遠見。另外,母親亦樂於助人,願意照顧鄰舍,與鄰舍關係極好。林先生非常感謝母親一直在他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在他的身邊支持和陪伴他。

 

現今,他亦體會到上帝改寫了他的生命。在他的一生中,為了再進修學習,增廣見聞,他曾周遊列國,充實自己;又曾參加過機械工程、維修部、老師等工作,終在2004 年退休。從前有過豐富的閱歷,卻未開始認識信仰,他透露自己若不是經歷一場考驗,他也不會認識上帝,得到真正的安寧。現今他談到自己最喜歡的經文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令他擁有豐富的恩典。林先生年輕時發生了一場交通意外,入住了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深切治療部,昏迷了一段時間。林先生後來知道了學校的師生一直為他禱告,醫生當時說他只有50% 機會率能再次醒回來,然而卻能在七天後完全康復,三個月後能重新投入教師的工作,他深信是禱告的力量使他成功康復。可惜,好景不常,一年後,他的父親被發現有晚期肺癌,後來不幸離世。可是林先生並沒有氣餒,他跟父親傳講信仰,說在未來他們定能再次相遇。

 

問及他在信主前後最大的不同時,他談到信主後能得到莫大的安寧。經過一連串的經歷,林先生最後決定在1992 年加入教會,並在1997-1998 年接受洗禮。林先生談到極重視的一件物件時,他認為在2008 年神學院得到的風褸對他來說十分重要!雖然他談到神學院的風褸不是太貴重,但他卻時刻帶在身旁。回憶在神學院學習的那三年時光,他認為神學院的風褸最能代表他年輕時讀書的時光。他談到神學院是一間人情味極重的校園,在吃飯時段,大家不論年紀大小皆會聚集一起互相交流,而神學院的校訓是「你當竭力,分享真理」。現在,他決心竭力把他的經歷分享並鼓勵其他人,努力做不同形式的義務工作:逢星期二去伊利沙伯醫院的骨科幫忙「執藥」, 有去老人院幫忙、學習中醫課程等。他從事義務工作的原因是他的價值觀在於「完全奉獻」,談到人與人之間必不可少的特質⸺愛心,只有以愛心作奉獻,這樣人才不會自私貪求自己的利益,反而以愛還愛,達致和平。

 

在訪問的尾聲,林先生談到我們每人都該珍惜當下,善用每分每秒,這樣人生才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