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林佩儀

孫婆婆的耳環

林佩儀

第一眼看見孫婆婆,我便潛意識地與印象中「長輩」的形象作比較。她一身簡便的裝扮配上不同的首飾,背着一個斜揹袋,面上掛着慈祥的表情,讓原本緊張的談話氣氛緩和了一些。我首先注意到她耳上的耳環,因為她的耳環看起上來並不是一對,在後來的談話中才得知,原來她正在佩戴的耳環是分別來自兩對不同的耳環,各取一隻來佩戴的,而那兩對耳環,是她母親和女兒送給她的禮物;在我看來,這兩隻耳環就好像代表了她的青年及中年時期。

在時局動盪的年代,孫婆婆的父母從上海來到香港,並於荃灣定居,孫婆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的。與我們現在較富足的生活不同,那時的生活比較簡樸的,所以很多家庭忙於工作,以幫補家計,正因如此,孫婆婆放學後便要回家照顧弟妹。雖然與弟妹相處也樂在其中,但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照顧弟妹的重責也不免令孫婆婆感到疲憊。

她總愛把她的前半生形容為「一生中較壓抑及迷惘的日子」。因為不喜歡讀書,所以便早早出來社會工作。她年輕時在製衣廠工作,成為眾多工廠女工的其中一個。她常常擔心自己是否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司安排給她的工作,所以她形容在工廠工作的生活總是沉悶、重覆性以及壓抑的,但這一切都在她遇到她的先生時便迎刃而解。

她在加拿大探望在那裡工作及生活的姐姐時意外認識了她的先生,兩人隨即相識、相戀,並步入婚姻的殿堂。每當說到這裡,她總是眼含笑意、揚起嘴角,笑意盈盈地説指:那天是她人生中最燦爛美麗的時刻。婚後二人由加拿大回到香港居住,更育有一子一女,而孫婆婆更加辭去工作,把重心放在家庭。生活雖然不是十分富裕,但一家人過得特別幸福。兒女都長大成人了,孫婆婆的丈夫卻因為腸癌而去世,每當說到這裡,孫婆婆的語氣總帶有一絲落寞。

很快,孫婆婆便到了退休的年紀。她常常和朋友一起去旅行,空閒時更會參加不同的興趣班以消磨時間。儘管她前半生十分壓抑,但她仍不時想念那段歲月。對於自己的一切,孫婆婆十分感恩,前段日子雖然艱苦,但後來也算是苦盡甘來。當我問到她有什麼願望時,她說:「希望世界和平,身邊的人都開開心心,免於病痛的煎熬。」

孫婆婆曾經跟我們說,她現在對過往的記憶已經變得十分模糊,模糊得她只能形容自己的一生十分平凡。在我看來,孫婆婆的一生正是大部分人的人生,有起有落、有悲痛的時候,亦有欣喜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但她的人生就是平凡嗎?我卻不認為是這樣,她在青少年時面對生活「贈送」給她的苦難,展現出來的樂觀;在面對丈夫離世時,展現出來的堅毅不屈;在面對身邊朋友的離世時,展現出來的剛強⋯⋯這些性格特質,在現今的社會都是不平凡的。與孫婆婆訪談令我獲益良多,無論是了解更多以往的生活環境,還是她面對苦難時所展現出來的態度,都令我更加感恩我擁有的一切,亦有助我面對以後的挫折。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伍嘉怡

勞動的智慧

伍嘉怡

「勞動是根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七尺槌要留三尺後」,都是施伯伯長輩定下的家訓,當中教會了我做人的態度及智慧,令我印象深刻。

施伯伯的全名叫施文調,一九四六年生於福建。伯伯和他二哥相差十六年。當時還在學校讀書的哥哥恰巧回家吃飯,見母親難產便立刻找護士幫忙,伯伯才能平安順利地出世。一九五五年,伯伯九歲,他和家人長途跋踄來到香港,準備去菲律賓接手父親的生意,但因政治原因而去不成,才有了接下來的故事。

在十一歲時,伯伯入讀蘇淅小學,在此期間,他習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小學畢業後,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入讀培僑中學。經過中一、二的學習,學會了不少數學知識;其後,伯伯轉讀工專夜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半工半讀生活。

一九七零年,伯伯完成學徒訓練就到香港大學工作。有一次,因安裝測風儀器缺少了一位工人,找伯伯去幫手,豈料有工具從高處墮下,擊中伯伯額頭上方,急需進醫院治療。伯伯表示這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擊中位置偏前一點,便會導致失明;如果往後一點,則會傷及腦部,有可能連性命也不保。因為這次受傷,伯伯的額頭上至今還留有一條疤痕。

於一九七五年,伯伯被派到英國諾定咸大學訪問半年。伯伯因為兒子的哮喘病情而萌生了轉換環境的念頭,後來就決定移民到澳洲的布里斯本,並在昆士蘭大學繼續工作。一九九一年,伯伯獨自回流到港,受聘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於二零零六年退休,隨後加入香港城市大學,從事風洞研究工作。

除了以上學習和工作上的經歷外,伯伯還告訴我關於他童年的回憶。伯伯小時候所居住的屋,後面建了個沙池,有次伯伯不小心,額頭撞到池邊,但家人卻不懂得處理傷口,令他整張臉變得紅腫。後來,找到解放軍醫治,傷口才慢慢復原,因此,額頭上留下了一道疤。前後兩次的受傷,為伯伯的額頭帶來了兩道疤痕,也記載了他的成長歲月,盛載着他的回憶。

我問伯伯是否覺得人生困難重重,他卻認為自己很幸運。他的人生中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母親差點難產與先後兩次受傷,他都能僥幸地生存下來,這是很大的福氣!年輕時漂洋過海工作,後來和家人移民,即使前途一片迷茫,但他堅信有上天的引領,憑着無比堅強的意志和勇氣,終究能克服一切難關。

我問伯伯:「您最欣賞自己身上哪些特質?」他回答說:「做任何事都會竭盡全力、不怕辛若、不怕吃虧、什麼都願意學。」回看伯伯的一生,他的確是位不怕辛苦、刻苦耐勞的人;在讀書時期同時要兼顧工作,雖然很累,但他還是堅持了十年,沒有氣餒。伯伯一直抱着積極學習的心態,一直往前、進步,增值自己。

在訪談結束前,伯伯告訴我,他年輕因工作忙碌而沒有時間接觸樂器,因此,他現在正學習結他,令我感到十分驚訝和佩服,他從不因年紀而停止努力的步伐,永遠抱着樂觀積極的心態去探索、發掘。

伯伯是一位很值得我學習的人,我一定要像伯伯一樣以勤奮好學、積極樂觀的心態,成為一個像伯伯一樣優秀的人,古語有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吳慧嵐

訪談甘伯伯

吳慧嵐

沿途走過,別樣的風光璀璨如畫,一幅又一幅交織得錯落有致,一幅又一幅的耐人尋味,每一個瞬間都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平凡與瑰寶,風景飛快劃過,那便從最震撼人心的那一幅開始,細細品味。

甘伯伯在西營盤出生長大,從小便住在細小的出租屋,而狹窄的空間裡擠滿了不少人。打開門,環視四周,只見滿滿都是熟悉的小夥伴,這無可取替的人情味,算是成長裡的「一點甜」。伯伯在公立學校上學,父母在他兒時便相繼離開他,他肩上的責任突然變得重大起來。

當我問伯伯有什麼難忘的回憶或印象最深刻的相片,他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一張他工作時的照片。照片中的伯伯,還是年輕氣盛的模樣,腳上套着一對大水鞋,完成工作後依在石壆上。這張泛黃照片裡的甘伯伯不過是十五、十六歲,便要到西環街市的屠房工作,幫補家計。其實照片不過是朋友在休息時無意拍下,但這張看似隨便的工作照,卻是封存在伯伯記憶海洋中多年的經歷,尤見箇中的意義。西環街市的環境惡劣,但作為香港當時重要的輸口,也成為不少幫派間的必爭之地,在這樣混亂的環境下,每天都只能小心翼翼地「盡力生活」。

當別人還在學校裡每天朗讀課文時,甘伯伯已經在社會裡,上了一課又一課珍貴的人生課,但甘伯伯並沒有放棄學習,學海無涯,後來他到夜校半工讀,充實自己。甘伯伯其後在銀行裡工作了二十多年,不僅僅養活了自己,還養活了一對子女。甘伯伯還經常看一本書,他説裡面涵蓋了多個範疇的内容,能幫助他學習,現在已經是「絕跡」的寶物了。他跟我分享,他的子女都已經長大成人,有自己美滿的家庭,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他照顧的小孩了;他覺得,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責任—能讓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大學讀書,至少免於過早在社會的大染缸打滾。

我與甘伯伯的見面不過是寥寥可數,相信並不能夠完全了解甘伯伯如此豐富的一生,但在這幾次的交談,也不難發現甘伯伯對生活的熱愛,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人終究要生活,要過日子的。養兒育女,是人類傳承的責任,這句看似無情的話,背後卻飽含無數的愛,因為是責任,要在外打拼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用愛灌溉了他們的一生;因為愛,他的子女能夠無憂無慮的長大,成家立室。無論路多麼崎嶇,都沒有埋怨,堅持走下去。因為自己年輕時經歷過的艱辛,甘伯伯總是勉勵我,要珍惜能坐在舒適的教室裡接受教育的機會,要懂得體諒父母的含辛茹苦。相信現今社會,我們未必有上一輩如此艱辛的經歷,既能夠安逸地享受一切,也絕不要忘記在背後給予我們這一切的人。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諾晴

她的一生——一個平凡又精彩的故事

李諾晴

通過這幾次的採訪,我對陳美卿女士了解多了,對她成長時的那個年代也認識深了。

陳美卿生於四十年代末,當時的香港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醫療方面的技術亦尚未完善,正因如此,美卿的父親在她幼年時不幸病逝了。失去家庭經濟的支柱,生活的拮据難熬可想而之。自此之後,美卿便和母親相依為命。小學五年級時,她毅然輟學,一人身兼數職:「車衣」、「穿膠花」等工作,以幫補家計。雖然這些工作消耗大量體力,但工資卻是相當微薄(日薪一元左右),但就當時而言,已經算是不錯的收入。人們只求温飽,求的是「生存」;相反,現今我們所嚮往的是生活質素,為的是「生活」,正所謂「今時不同往日」,又怎可以同日而語呢?可是美卿從不因此而感到勞累,更把賺到的工資大部分都給予母親。那時作為「童工」的美卿,工作更要擔驚受怕,擔心被查到(因為在香港低於法定年紀工作是犯法的),她的生活在我看來真的一點也不輕鬆,真是一點也不容易。

美卿一家居住在舊式唐樓,由於樓宇的主要建材是木材,故此並不堅固,在下雨天時,滲水問題更是一大困擾,但鄰里之間互相照應,卻比鐵更堅不可摧,他們之間相守相助,互助互愛。美卿依稀記得有一次,她的女兒發燒,她的鄰居主動帶她去看醫生;假如現今社會鄰里之間也有這種互相守望的精神,那是一件多麼寶貴的事呀!

美卿二十多歲時,和朋友一起參加派對,在機緣巧合之下,她認識了她的「真命天子」,他們之間感情愈來愈深厚,不久後更共諧連理,成為夫婦。當時《星島日報》舉行「集體婚禮」,美卿給我看了幾張他們在希爾頓酒店舉行的婚禮,相片中,多達十幾對夫婦在此立下山盟海誓。年輕的美卿穿着潔白無瑕的婚紗,這套婚紗是夫婦之間甜蜜的印證,是相守一生的承諾,即使隔着照片也感受到他們的溫馨甜蜜。在另一張相片中,夫婦二人攜手切開比他們更高的結婚蛋糕,象徵着無論他們將面對多麼艱難的時刻,也堅定地共同攜手面對;丈夫的眼神十分堅定,充滿對將來的期盼,也盛載着對婚約的承擔,和對美卿終身照顧的承諾。其後夫婦二人更周遊列國,把臂同遊台灣、日本、韓國等地方,令人羡慕。美卿人生的新一章節將被展開。

在美卿三十多歲那年,她誕下一個女兒。美卿有好一段日子,都因為要照顧女兒而不得不暫時放棄工作。待她女兒長大後,美卿便又投身船務公司工作,月薪大約有幾千元,人工遠比以前多,生活也沒有那麼匱乏。有了終生伴侶彼此互勵互勉、有個孝順的女兒,生活亦增添了不少樂趣;後來更買下私人樓宇,一家三口的生活變得更順心,就這樣飛快地過了心滿意足的歲月。

在訪問的結尾,我忍不住問美卿女士:「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視的是什麼?」她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最重視的,是我的丈夫」她回答時露出一絲幸福的笑容,一如當天婚禮時的照片一樣,笑得多麼燦爛、多麼甜蜜。從她臉上甜絲絲的笑顏,仿佛時光又倒流到婚禮信誓旦旦的那刻。

無論出身有多貧寒,經歷了多少波折,但「船到橋頭自然直」,這絕對是美卿的人生觀。現在美卿已到花甲之年,和家人的感情和好如故,與年輕時的朋友至今依然熟絡。這就是美卿的故事,真是既平凡卻又精彩的人生。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姚凱尤

幸福是,有彼此

姚凱尤

你好,我是姚凱尤,我和另一位同學在老師推薦下參加「生命說」。一開始聽到要採訪老人家時心裡既期待又害怕,因為我並不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為此我和另一位同學苦惱了一段時間,該怎樣和老人家談話呢?要問什麼問題呢?⋯⋯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來,還擔心老人家會不會很凶、會不會對我有不好的印象。

可是令我驚訝的是他們遠比我想象中的好。第一次的訪談我因個人原因而遲到,路上我一直忐忑不安,很是自責,但他們不但沒有責怪我,反而關心我並主動帶我進話題。他們是一對夫妻,給我的印象是很親切,很溫柔幽默的一對夫妻。一開始我因為緊張而在訪談中顯得不自然,後來我慢慢了解到他們之間的故事,也放開了心地聽。二人是在股票公司中認識的,公公年少時是在那兒工作,而婆婆也是在那兒做文書的。他們二人因為工作接觸較多,日久生情便在一起了。結婚的時候,因工作原因搬了去坪洲。坪洲對於他們來說,是個意義重大,並承載着他們最美好的回憶的一個地方。潘婆婆說:「坪洲與大城市不同,是個十分有人情味的地方。」那裡的鄰里關係很好,只要鄰居有需要時,便會有人去幫忙,有時像一顆赤熱的太陽,在身邊發光發熱;有時又像一攤雨水,互不干擾,做着自己的事情,不會多管閒事,再熱情也保持着一定的距離。或許是我的錯覺,但公公婆婆給我的感覺也是這樣的,親切,但又不失距離感,相處起來舒服,自然。

那時的交通還沒有現在的發達,公公的工作又要經常來往中國內地,只是一來一回便要用掉一至兩天的時間,很是辛苦。每次去中國內地都要早上五、六點起來,幸運的話,翌日兩、三點就到了,若晚了一點的話,到達時太陽伯伯都下班了。公公說現在方便多了,以前要轉好幾次船和車,但現在就不用了。可能公公自己都不清楚,當他在說着這些的時候,他的眼睛是閃爍發光的,卻也露出了一點的心酸。他在跟我們訴說着年少時的故事,而我們在他的訴說中,看到了那個不一樣的香港。在他的一字一句裡,我看到了那個努力的身影,那個回家晚了,只好睡在樓梯間的身影。

本來還害怕我們的年紀差距太大會有代溝,但意外的是公公婆婆的價值觀竟與我們差不多,能聊的話題也很多。公公年少時學過彈結他,婆婆年少時則學過鋼琴,當得知我也正在學樂器時,他們的眼睛亮了一下,我仿佛看見了年少的他們,開朗、活潑、充滿活力⋯⋯這些詞語在他們身上毫無違和感,每一次在訪問結束時,他們都有很多事情要去玩、去做、去感受,很充實。

現在他們早已不再在坪洲住了,搬到了車水馬龍的西環,他們說:「還是在那個人不多,但有着像家人般的鄰居、充滿溫情的小島好。」這不禁讓我反思,我跟我的鄰居關係是不是那麼冷淡呢?雖然現在無論是科技,還是交通都要比以前先進,可是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冷淡。

公公小時候就已經住在西環了,他與幾個兄弟姐妹一起住。公公跟我們說過一些他的童年趣事,例如以前當家裡沒有電視時,他們幾兄弟姊妹便常常一起趴在窗邊看對面家的電視,你擠我、我擠你的,聽起來有點搞笑,當中有種說不出口的溫情。後來可能被鄰居發現了他們的小舉動,不久後便裝上了窗簾,聽到這我和婆婆都不禁笑了出來。

公公和婆婆的愛情很美好,年少相愛、白頭到老;他們在迷茫時有人可依靠、陪伴和安慰;他們的感情不需要什麼去證明,看着他們的互動便知道了。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徐莹莹、黃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