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伯小時候生活乏味,不似我們現在物質豐富。他的生活不單缺少電視,就連收音機都沒有。若以現代的眼光觀之,可說是十分「匱乏」。雖然家中環境不算好,但林伯伯仍然覺得幸福,因為有四個很愛護他的家人,包括爸媽和兩位哥哥。
當時林伯伯的唯一「任務」就是讀書,而爸爸也希望他可以努力學習,可是從小讀書成績平平的林伯伯,之後重讀中學多年。後來他隨便找了份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他曾從事建築、電器業,可是不久後,他自覺不甘又不忿,發現原來當時讀好書,才能順利找到好工作。因此他決定一邊上夜校,一邊工作來賺取生活費及學費。
他人生的其中一個轉捩點便是在停薪留職的情況下完成了社會工作的課程。畢業後,他從事懲教署工作來還錢。林伯伯對學習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就算退休後也繼續讀書,暫時讀到碩士。
林伯伯平日的興趣就是聽粵曲、看粵語長片、閱讀《易經》、佛學,而他喜歡的歌曲是《前程錦繡》,原因是歌詞非常勵志又上進。他喜歡音樂和歌詞的配合。他認為若果與同伴一起合唱的話,更能鞏固彼此關係。
另外,他也常常參與義工服務,例如陪伴無親無故的人、到醫院探訪等等。有句話他時常掛在嘴邊:「每件事情都有不可控的因素,只要做好本份就好了!」這種豁達的性格,讓他能爽朗地作出每個改變人生的決定。
這些一段段的回憶看似細小得微不足道,但拼貼在一起之後的點點滴滴卻成了林伯伯後來的寶貴回憶和經驗,為他的人生增添不少色彩,讓他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人生道路。
「很多人出現在我的人生都只是匆匆而過,所以我覺得《今宵多珍重》裏的歌詞很有共鳴啊!我深知,許多人已無法再聯繫,雖然很可惜,但希望他們多珍重。」
這是周生用以概括他一生的歌。
周生成長的年代,需要面對許多離別的場面。在回憶往事時,提到他中學同學贈送的雙節棍,提到在英國留學時邂逅的女生,提到在造船廠的老同事們,也提到他的母親在接受我們採訪的這段時間內去世。一切一切,他都包含感恩和懷念。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在他眼裏看到過悲傷,這也許是上一輩的人消化哀傷的方法。
「宗教帶給我的不止是一份工作。」沒錯,他是一位教會的中年福音幹事。在他的漫漫人生中,宗教的出現宛如他的人生三岔路口或紅綠燈,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轉成綠燈。
1997 年香港回歸之際,造船業被迫轉型,所以他轉行加入了製衣業。當時因為製衣業要頻繁地北上工作,他還要兼顧照顧家庭的責任。面對種種難題,他也會問道:「難道一切都要重新來過嗎?」
這份工作使他不開心。他必須放下他所追求的、所愛的事,以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社會。陰差陽錯之際,他去了神學院上課,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宗教,第一次接觸信仰,晃眼間便過了十五年。直到現在,他仍覺得這是神奇的經歷,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覺得人生中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有人默默支持他。
「年輕的時候都很想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我也一樣,可是現在我發現,收入高低並不重要。我發現我做福音幹事之後,很開心,因為我很喜歡和人交流,為年輕人做心理輔導,為基層人士派飯和傳福音,做有意義的事情才重要吧。」宗教帶給他的不止是心靈的安慰,一份新的工作,還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也許很多年輕人還不可以理解,透過電腦屏幕也抵擋不住周生傾談的熱情,他的眼睛裏永遠帶著光芒,讓我堅信他對現在的生活永遠抱有期待,他的勇氣和經歷是最珍貴的。也許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有和他失聯的好友常常想起他。我們或許會遺憾離別,但人生難道不就是這樣嗎?人生充滿了遺憾和不圓滿,但我們回過頭來想,這些回憶是無價的,那點滴回憶會成為我們砥礪前行的力量。
願我們以後都能像周生一樣坦然面對自己人生的順逆,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我們終能等到那盞人生綠燈,傾聽海浪,放下執著和遺憾帶來的悲傷,好好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篇章。
劉先生小時候的家境並不富裕,他們一家六口住在旺角劏房,是個以屏風板隔著六、七家人的「共居」空間。小時候的劉先生,小小年紀就擔起了養家的責任。「雖然那時並不富裕,但人情味總令我難以忘懷。」他回憶著。
雖然隔著屏幕,但我依然能從先生的言語中看出他對童年時光的嚮往。「那時的鄰居十分熱心,互相扶持。誰家小孩沒錢讀書,其他人都盡可能地施予幫助。」後來,劉先生畢業後便去了政府部門上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無味的生活讓他開始思索人生的新方向。可幸的是,他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義工。「義工確實比較辛苦,但也確實更能予我成就感。我可以借此幫助別人,也更能讓自己享受其中。」劉先生說著說著,便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李伯伯已經七十歲了。他出生在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當時的生活與現在截然不同,人們沒有手機,沒有網絡,連讀書的機會也可能沒有。不過李有成伯伯沒有因為讀不了書而悶悶不樂,他認為從工作中獲得的體驗,也是無可取代的。
當時,人們小學畢業後便會出來工作,幫補家計。後來因為信仰,李有成伯伯由飲食業轉至製衣業。縱使當時工廠的環境不太好,但他能夠認識前輩,從中獲益。他亦遇上了放學後來幫忙的中學生,這些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交接,他至今仍珍而重之。我們想像的工廠, 或是日以繼夜的繁複工作,在伯伯口中,卻是個充滿著人情味的地方。
隨著工廠、加工業日漸式微,李伯伯便成了銀行職員,負責大大小小的行政工作。即使是現在,伯伯也嘗試做義工,透過活動認識中學生,藉此機會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
也許,伯伯失去了安坐於課室學習的機會,但卻獲得了獨一無二的人生歷程。
今生一遇,也許是因為前生千百次的回眸。相信李伯伯和趙婆婆的相遇、相識也是如此。
旁人常說:「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東西都消失殆盡的時候,唯有空中飄蕩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
趙婆婆和李伯伯自幼在大澳成長,還記得當初訪問婆婆時,她一面平靜地説:「當年我屋企好窮㗎,成日要食嗰啲南乳撈飯。」「就咁就一餐㗎啦。」
聽罷,生在現今社會的我簡直難以置信。我明白到原來自己已無法想像當時物質資源的匱乏。雖然如此,但趙婆婆仍能夠遇上陪伴她一輩子的人。人生有一伴侶,足矣。但願婆婆和伯伯能夠一生一世執子之手,不離不棄共白頭。對於李伯伯,婆婆一定會說:「佢好鍾意食甜嘢㗎!最鍾意食啲澱粉質,同埋佢打波好勁㗎!」伯伯經常亮出自己所珍藏的乒乓球賽獎杯,還很驕傲地說:「嘩!我以前成日打比賽㗎!之前有一次仲攞咗個冠軍返嚟添!」
說到運動,伯伯總是滔滔不絕。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家中的老人家很麻煩,但其實只要你用心體會、溝通,便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命都與我們自己一般充滿了奇遇與美好。
縱人生璀璨,但每個人都總會經歷從苦到甘的過程。努力過後回首,便會發現這些付出過的努力,就是生命中最豐碩的成果。
林伯伯一生不論在學業上、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力求進步。林伯伯小時候的家境不太好,但在爸爸的期望下,伯伯一路從小學努力升讀實用中學。後來,伯伯一邊工作以維持生計,一邊在夜校讀書。在伯伯的工作生涯中,他嘗試了很多不同工作,例如有建築工程、寫字樓工作等,但每一份工作都做得不長久。在轉換工作的歷程中, 伯伯終於找到他人生的轉捩點⸺他完成了中學夜校課程,並轉到大學讀書。完成大學後,他再轉職到懲教署工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環境。
伯伯退休後,他仍在努力改進自身。退休後,伯伯修讀了碩士;在疫情前,伯伯亦有學習唱粵曲和做義工,生活十分充實。
人生數十載,匆匆歲月中,我們也應學習伯伯的精神,在生命種種範疇中鍥而不捨地努力。這樣,我們將來回望過去時,才不留遺憾,不負青春。
每個人的回憶都是獨特的,是每個人的人生中不同的故事,有喜有悲,正因如此,我還挺喜歡聆聽身邊人的小回憶。年齡和我相差數十歲的老人家,他們芳華正茂的時代,和我們大相逕庭。聽他們提起自己的回憶時,我彷彿在認識一個全新的世界。
現在的小朋友大多喜歡盯著手提電話,但是數十年前的生活卻截然不同,小朋友多與鄰里蹲在村裏的空地,玩「跳飛機」和「抓豆袋」等遊戲。採訪時,婆婆還分享到她抓豆袋時的一些趣事。原來以前婆婆本來以小石子作遊戲的工具,但是因為小石太硬,常戳到手,所以婆婆就偷拿一堆母親用的小豆,用小布把豆子裹好,再縫起。可惜,最後還是被母親發現了。婆婆總會娓娓道出這些富有童趣的時代記憶,令我印象深刻。婆婆還分享了她對音樂的喜愛。她會彈古箏,近年也一直嘗試教導不同的學生,這種對生活及興趣的熱愛,實令人佩服。
我曾經覺得以前的資源相對較為匱乏,現在的年輕人也許算得上幸福了;然而婆婆卻告訴我們,每個年代的人都有自己感到辛苦的原因,就好像以前的人因為需要幫補家計而被迫出外工作,現在的學生則因學業壓力喘不過氣來,不能說誰比誰辛苦。透過訪談,我們都嘗試聆聽、了解他人的處境,想像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歷史時空, 這實在是一次難忘的經驗。
人的一生宛如一首樂曲,淡入、淡出,起伏不定。劉婆婆的一生以音樂貫穿,人生亦如一篇篇的樂章,有平靜的,有動盪的,亦有歡喜的。
兒時,劉婆婆居住在新界村屋,環境不算好,但從屋頂捎進房內那「滴答滴答」的雨水聲是她的最愛;少時,持著青春無限就不顧炎天暑月,與朋友們無憂無慮地跑到沙灘,記憶裏嬉水、歡笑聲滿盈;踏入社會工作時,她手彈撥古箏弦線所發出的音律,陪伴了她大半輩子;現時,劉婆婆正值花甲之年,退休後的她仍對生活抱有熱情,興趣繁多,這種種經歷都造就了她現時樂天的性格。
家中長輩的嚴厲、不苟言笑,電視節目探訪行動不便、口齒不清的老人家都造就了我對長者的刻板印象,更別談曾設想過能遇上像劉婆婆一樣有活力而又善談的長者。「人若不向前走,就不能知道前面的路會怎樣;向前走,路不一定是對的,但至少有機會成功。」這是多次聊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說話。或許我們都害怕失敗,因此抗拒踏出眼前的一步。但若我們因而放棄,又談何成功?但願五十年後的大家都能像劉婆婆一樣勇敢,回望自己回憶和遇過的人和事,依舊能坦然道出自己的經歷,繼而勉勵下一代。
人一生本來就無法雲淡風輕,一支激昂、有活力的樂曲往往比平靜似水的更叫人深刻。所以說, 我們都應仿效劉婆婆,好好把握當下,繼續編寫屬於自己人生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