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蘇祖賢

共處一生的伙伴

蘇祖賢

「『今日的事,今日做』,不要將不同事情不斷疊加上去,這只會令自己更加辛苦,所以我們要形成一個習慣。」朱先生一直都在強調這句話,他教會了我這句話,亦把這句話的重要性帶給了他的員工們。

朱先生在讀書的期間已經在外面做兼職,他會到製衣廠剪線頭、做包裝等等,為家人分擔經濟上的問題,所以當時他便漸漸對製衣廠產生了興趣。而後來他讀完書後,便開設了他第一間的製衣廠,不過第一次開廠的他遇到了不少困難,亦令他十分辛苦,所以便放棄了,選擇到比較大的製衣廠工作,負責報價。而當中他亦學到了許多,例如布料的價錢、布料的質地、不同的費用、報價的技巧等等,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製衣的整個作過程。

而今朱先生已經令我感受到他對整個製衣廠運作的過程已熟能生巧,所以後來他再次嘗試自己開製衣廠,便到了內地開拓自己的夢想。他解釋選擇到內地開廠的原因是因為有許多人會面試,強調着香港只有大約八至十個人,而內地大約有一千人;加上內地工資比香港低,所以他便選擇到內地開廠。「但是⋯⋯」朱先生再次解釋「一開始到了內地真的不認識內地的政策,而且收款亦十分困難,商家經常會走數。」原來要做好一個製衣廠,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有很多東西都要兼顧,但朱先生堅持了很多年,教會他的員工很多,一直到他年邁的時候。

在朱先生看來,他的人生中最開心的便是讀書的時候。當時老師與同學打成一片,會與老師一起出去玩、踢足球、打保齡球等等,過着愉快的中學生活。而在他中五的時候,到校外進修選擇了製衣的課程。令人最驚訝的是他考完製衣課程的試後,便要把試卷寄到英國。他看着我驚訝的表情,便笑道:「對啊,當時便是這樣。」我的心裡面浮現了一句話:「世界真的在演變,過去與現在真的非常不同。」

到了現在他與他的伙伴們仍然會聯絡,雖然少,但每次見面都會覺得十分開心,令他重新回想起當時的校園生活。而他的一生都與製衣相伴,亦達成了他最終的目標,開設屬於自己的製衣廠。「人要有目標,但亦要衡量能否做到」這句話令我銘記至今。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闞美僖

打字機上跳動的人生

闞美僖

愛麗司回想起過去讀商科的時候學習使用舊式打字機。「它彈力強,打字時聲音大,要用力去按下按鍵,還要人手上紙和墨卷,擺位要正確,錯了便重新來過。」她展示着打字機的圖片,每說一句就指向一個部件,用雙手模仿着動作,又在紙上畫下簡單易懂的圖案。打字機完全不比現在的電腦方便,卻緊緊關係着愛麗司的工作生涯。

「現在電腦普及了,但打字機在那個年代是很重要的。」她說。被人們忘卻的打字機,是奠定科技時代的重要基礎之一,電腦與打字機息息相關。「有了倉頡輸入法後,打字機慢慢發展成為電腦,打字機便是基礎。」

從事秘書之前,她在同一間公司的採購部做過工,平時要幫公司甄選材料。「新人要低調處事,上層才願意向你傳授經驗。」她從一開始學習基礎工作,搞清楚底細、擴展自己的人脈,熟悉規則再追求向上晉升,這便是「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她的原則。

過去她見工要打字,能否熟練使用打字機至關重要。考取證書時要計時打字,她的準備工作中便包括練習打字:一頁一頁地翻看練習簿、對照着打上去。後來她由採購部轉職成為秘書,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就能發揮用處,有了曾經的基礎,就有更多時間去應付新的事物。「我從前是半工讀,確實是有些吃力的。」但她從未放棄,一邊應付工作,一邊應付學業,不斷進步。

她談到自己的經驗:近些年經濟有起色,一些學生一畢業就從事高階職位,不願意去了解基層工作,其實基礎是很重要的。領導不滿意下屬工作只會讓其重做,但如果能提點一下員工,言傳身教,才能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不用一改再改。她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知識,覺得應該將自己的所學分享給別人,人人如此,才能令社會進步,而不是吝嗇自己的學問。「做人要對社會有貢獻,不能只為自己。」

「基礎」不止在職場中體現。

愛麗司有八個兄妹,他們總是各自忙碌。在家時,她會將家裡收拾整齊,讓他們回來後有舒服的環境,可以好好休息。家務雖基礎,這樣細小的事務卻能幫助別人。「可能他們並不在意這些,但我感覺自己很重要,能有滿足感。」

愛麗司喜歡給自己訂立新的目標和理想,對於這些也是說做就做。她曾經在任秘書多年,覺得已經沒有挑戰性,不想被困於當下,決定追求其他目標。「駛車!」這個想法在她腦海中出現。「學完車以後可以去很多地方,去遊車河。」有了這個想法後,她便開始存錢,等到可以完成理想的那天。

打字機無疑為愛麗司的生活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每一次有力地按下按鍵,「嗒嗒嗒」的打字聲既響亮又清晰,不斷訴說着她的精彩人生。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鄺美寶

充滿童真的太陽花

鄺美寶

惠,今年芳齡六十,家境普通,家裡多兄弟姐妹,她回憶道以前的生活頗為艱苦,平常兄弟姐妹們要上班和讀書,但大家相處也是很融洽。現在一眾兄弟姐妹也會保持聯繫,偶爾也會約見面、聚會。

談起以往經歷,惠提起道,她以前讀書時期,她不太擅長讀書,因此不太出眾;到了工作的年紀,她任職文員,她也有點後悔當初沒有專注於讀書,但後來遇到不同的困難和疑問,她也知道有不懂的問題要向別人學習。說起在她人生中有什麼特別的朋友:「說提起這個,我現在還會聯絡我的舊同學,我們經常互相幫助扶持,還有在工作上相識的人,這些都是我的朋友」惠説道。

而說起興趣愛好的方面,就最能勾起惠的興趣。她平時在家有空會看書,比如一些常識書,能幫助生活;聽一些勵志的歌;還會做一些球類運動(比如羽毛球),她本人性格也有些內向,平時習慣在家,她就很喜歡在家研究下厨,她跟我說説,她很擅長烹飪,尤其是中餐;除了烹飪,她還學過插花、語言之類,喜歡做學術研究,會很踴躍參與社區活動。她有次跟我分享,她參加過社區探訪老人活動,她認識到一個老伯伯,那個老伯伯很會下棋,從他身上,惠說她學到很多東西、技能、人生道理等,可以從上面見到,惠會對很多活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

惠還有自己的理想、有想去的地方、有想做的事:「其實我最想去的地方是桂林,還有新疆、歐洲,我很想看看當地的生活方式,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風景。」她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她説去過,中國現在發展很迅速,有一些地方也已經高樓林立,她想去看看現在的中國怎麽樣。

惠給人的感覺很陽光、正面,我會以太陽花來形容她,最主要的還是她整個人都是充滿朝氣的,感覺很活潑、有活力,但她說過,最能代表她的還是豆袋和竹簽,這些小玩意是她小時候的玩具,以前沒什麼玩具,不像現在每個小朋友手執一部電子玩具,什麼平板啊手機啊;而那些豆袋和竹簽陪她度過童年,她想起以前物資也有點匱乏,沒有太多的材料,這種玩具不僅製作方便,發揮空間也大,能同時讓好幾個小朋友玩,可有趣了,而且它們正能代表她童真的一面。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潘苑寧

姐姐的紀念冊

潘苑寧

每個人的心中總有某個東西對自己來說是珍貴的。在別人眼中,它可以是一粒沙、一張舊了的紙、一枝斷了的筆,但在她眼中,它可以是對某個人的思念、對某件事的懷念,或者對某段回憶的紀錄。

「搬屋的時候很多東西都丟了,但只有這家姐買給我的紀念冊保留到現在。」林小意感嘆道。她出身於長洲,家中人數較多,母親在長州醫院工作,她們幾個孩子只能跟着母親在醫院派飯時吃上幾口熱飯菜。「我那時讀夜校,邊讀書一邊賺錢。 十三歲時去幫忙做壽衣、造紙公仔。十七歲就結婚,後來去了化驗所工作和做義工。」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半工讀」令林小意在學校的時間少之又少。小小的紀念冊因而留下數頁的空白。這令林小意更加珍惜那本白雪公主紀念冊。

「萬丈高樓從地起,少年立志在當初」一句又一句在那個懵懂的少年時期寫下的祝福語,附加那四個字的電話號碼。那時的少年少女現在早已滿臉滄桑,步履蹣跚,那時寫下的住所可能早已破舊不堪。看着紀念冊上的字,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但時間終究一去不返。她掀着一頁一頁的紙,回憶湧上心頭,看着那小冊子,她的臉上滿是笑容。

那個年代沒有電視看,家裡也不是很富裕,可她卻有一本白雪公主為封面的紀念冊。「這是我姐姐送的!」她驕傲的說。在這本紀念冊裡貼着姐姐的照片,有着姐姐的字跡,珍藏這紀念冊,亦是對姐姐的思念。

紀念冊,在他人眼中是一張張寫了字的紙張,但在林小意眼中,那裡有自己與同學的回憶,對學生時期的懷念,有對姐姐的那一份思念,紀念冊雖是死物,但卻有很大的意義,那亦是與一段美好時光的告別。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詹婉晴

過去、未來時光機

詹婉晴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喜歡旅行的張錦嬋(Amelia)今年已經六十七歲,已經退休的她平時喜歡參加不同的義工活動去充實自己,有時間便會約一班朋友一起去旅行。她認為站在高山上,能看到的東西更廣、更遠,所以她很喜歡在不同山上旅行。

回想起小時候,因為當時的生活狀況並不像現在的小朋友一樣那麼幸福,小時候玩的東西只是汽水蓋、石頭這些樸素簡單的小玩意。雖然現在的小朋友可能不會玩這些,但對她來說,這些隨手可拿到的東西便是她兒時的玩意,陪伴她成長。

到了中學生活,那時的生活環境也不像現在,很多人都要一邊讀書一邊外出工作,所以在那個時候,她都會和朋友、同學到同一間工廠工作。那時她們的工作主要是製衣業。隨着大陸開放,工廠搬去大陸後,很多人便漸漸轉行做手錶或電子行業。她提到一件她感到很遺憾的事是沒有上過大學,她覺得教育挺重要的,「試多些、學多些、識多些」對她來說是有益處的。

二十幾歲的她因為上不到大學便正式出來工作,工作了十多二十年,有一點積蓄的時候她便開始到處旅行,到現在,她多少也去過了十多個地方,日本、紐西蘭、歐洲這些地方她都有去過。她很喜歡旅行,她覺得去旅行能學到更多知識、收穫更多、增廣見聞。雖然她去過很多次旅行,但她還是最喜歡香港。

除了旅行,她還喜歡拍照,所以在旅行時,她也會把周邊好看的風景拍下來以作紀念。她會把相片曬出來收藏在相簿,再加上文字,寫下當時的心情。到現在,已經寫滿有五十到六十本的相簿了。

她表示她現時生活比之前好了很多,做了義工令她感到開心,有時間便會和朋友或者丈夫一起去不同的地方旅行,享受着退休後開心快樂的生活。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黃明浩

晚年的學習

黃明浩

陳婆婆今年六十九歲,是一位兼職智障學校護理員,她對於能夠學習醫療非常之快樂。在以前,她會和朋友一起在當時香港盛行的製衣廠工作。

她與正常人沒有分別,戴着眼鏡,身穿紫色外套。儘管黑髮與白髮交錯,但仍然充滿與年齡不符合的活力。

在小時候,陳婆婆住在石硤尾,與兄弟姊妹睡在板間房。不幸的是,在她五、六歲的時候母親與父親離婚,於是她便有了新的媽媽,並稱呼新的媽為「師奶」。不過他的哥哥總是與「師奶」吵架,可能是出自於對陳婆婆的保護,並且她的哥哥在小時候會去工作,對她非常好,會用工作所賺的錢買新衣服給陳婆婆,因此她和哥哥的感情十分深厚。

爸爸在那時生了小朋友,並帶了去石硤尾,雖然素不相識,但大家都相處得非常之好,陳婆婆亦感覺非常良好,即便是到了現在關係也十分密切。在那時,因為經濟條件不好,環境亦很差,連一枝鉛筆的價格也支付不起,可以說是經過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一直沒有改善。

在小學時期時,她的數學經常在所有科目中取得最高分;而相反,聖經科和英文是她的一生之敵,主要原因是經常不合格,但兩科又是主科,因有前車之鑒,陳婆婆照顧的兒童常常叫他們的兒女不要就讀信仰學校。

到了大約五十歲的時候,陳婆婆的求學之心使她讀了夜校(兩年前倒閉了),主要原因是晚上的課程不會打擾白天的工作。

現在回想起,陳婆婆偶爾會後悔,後悔自己讀書少,「師奶」不懂怎樣教陳婆婆,因此能看到的世界也自然小。陳婆婆在二十歲的時候便早早結了婚,現在的她非常想讀書,不知是巧合還是怎樣,她的兒女亦不怎樣會讀書,但依然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去生活。現時的陳婆婆偶爾會透過聆聽英文歌的方式去學習英文,她認為會更加簡單去學習,亦會去一些老人中心或工聯會舉辦的課程(一般選擇老人中心,工聯會的課程太貴),主要是學習生字,她明白了原來每個生字都有不同且有趣的用法,覺得十分神奇。

陳婆婆現在有一對兒女,約四十多歲。兒子計劃在七月移民加拿大,而女兒則已經移民到澳洲。自己會偶爾探望女兒,但因為地域不熟悉,相比生活在外國,她還是覺得香港比較適合,沒有打算跟着一起移民。說到她的女兒,陳婆婆對她的女兒覺得十分神奇並厲害,因為她的女兒為了謀生,在網上的影片學習如何紡織,並售賣出去,雖然賺的錢不多,但足以應付生活的費用。當然一份功勞是陳婆婆的,因為女兒偶爾會拜託陳婆婆從大陸帶一些低成本的原材料給她,以增加利潤。

雖然兒女都打算移民或已經移民,但陳婆婆沒有覺得半點孤獨,反而十分享受一個人的自由,並且不希望兒女與她一起生活。現在陳婆婆的主要消遣活動是游泳,在未有疫情前更是會去跳社交舞,不過因為太久沒有跳舞的原因,現在技術稍為有點生疏,並且,社交舞是需要找同伴的,亦比較困難。保持運動的習慣令婆婆覺得對得住自己。

在飲食方面,陳婆婆喜歡飲咖啡,食物亦較為隨意,沒有特別喜歡的食物,偶然亦會與老友記一起聚餐。

對於人生的看法,陳婆婆認為只要有目標、有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並且需要在青年時期就已經要開始計劃,到了晚年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她因為讀書少而有點後悔,但陳婆婆沒有因此失落,反而是積極享受每一日的人生。人生無法重來,就像陳婆婆一樣沒有辦法回到過去努力讀書,不過,還有現在,舊時遺憾的事情現在可以盡量彌補,只要像陳婆婆一樣對得住自己,一切便是值得的。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張嘉欣

不屈的人生

張嘉欣

一踏進來,是一個滿頭蒼蒼銀髮、手拿着拐杖支撐着傴僂的身軀的長者,他叫黃卿水。黃爺爺小時在印尼出生,兩歲時因印尼發生排華運動而移民至香港,從小住在內地。

黃爺爺滿是縱橫交錯的皺紋,年輪般的手,撐着兒子買的拐杖,他走得緩慢,行動不便,他說,他有強直性脊椎炎,這個毛病太麻煩了,令他什麼都做不到也動不了。

黃爺爺從小渴望與他人一樣大汗淋漓、放肆地在陽光下運動,可是病痛像桎梏一样樣束縛着他,他無法奔跑。他輕撫了一下拐杖,轉而皺着眉頭,跟我說,他不理解為什麼老天偏偏選中他,讓他不能像別人無拘無束,大多時候也只能坐在操場一旁哭泣,不能參與運動。他從小時候便知道自己與其他同學不同,身體多了一些別人沒有的毛病。

小時候所生的病痛並無隨着歲月消退,反而蔓延至身體每一個部分,他的背上開始長起水泡,滿身充斥着疼痛。黃爺爺拿出一張有些許發黃的照片,是一張以傷健堂為背景的大合照,他瞇着眼睛指了指照片了一個穿着白色襯衫,少數坐在前排椅子上的男子,說這是他四十年前的主診醫生何景華,正因他的幫助,才加入了病人自助組織(香港強脊會)。這是他成為強脊會執行委員會重要成員的開始,也是他遍地灑照「陽光」的開始。

在成為執委會成員期間,他為了改善貧窮的家庭,為了供樓,仍然挺着病痛,在外面做了三十多年的保安,但始終因為脊椎炎無法升職,繼而他便走上了義務工作的道路。

他說,他起初因為病痛並不敢當義工。縱然如此,他仍然想起加入強脊會的初心便是為了承傳前輩的精神。他接着說,他希望能把精神薪火相傳。自此他便會參與各類活動:到中大學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婦女會書法教學、到醫院推廣病科資訊、參與弱勢社群的活動,以樂觀傳給其他人耀亮及希望。

黃爺爺又用手在老舊的照片上指了指一個男子,跟我說,這是他四十多年前遇上的「同路人」,叫陶永華,跟他有着同樣的宿疾。他說強脊會的四十年裡,他碰上了不少「同路人」。黃爺爺托了托為了看清照片上每一個人而戴上的眼鏡,磨拭了一下手上的照片,說:「可是照片上不少的人都去世了,有的人正是因為強直性脊椎炎。」四十年彷似浮光掠影,有人離去。

黃爺爺說,他最大的特點—樂觀,這是很多遇到他的人皆會脫口而出的形容。他的樂觀或許是與生俱來,他沒有像部分在照片上患有此宿疾的人一般萎靡。他告訴我,在做義工路上,他有一句個人名言:「義路同行,永不孤單。」他生來便渴望自由,他找尋到信心以及人生的目的。他說,他在做義工的路上永遠不感寂寞。

黃爺爺把泛黃的老照片放回信封裡。與我暢想道說:「若果條件好些,我想和家人環遊世界,嘗遍人生中未體驗過的新鮮事物。」又說:「我很喜歡大自然,所以⋯⋯」他感慨萬分地說:「我想把我的骨灰灑向大自然!」或許自那以後,綿延大地上又會多落下一束燦爛而和暖的光芒。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陳俊晴

生命的另一半

陳俊晴

一根粉紅色的幼線,一顆具特色的珠仔,串連起一個精簡的手製如意結,也編織出了Daisy的半個人生。

從小Daisy便在香港九龍城長大,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她曾就任於香港醫療輔助隊,有需要的市民免費提供非緊急救護車載送服務,這份工作增強了她的自信心。而在Daisy退休後,她亦熱衷於做義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雖然Daisy曾身患癌症,但是她認為這對她的生活沒有影響,最重要的是心境開朗。樂觀面對的她就如向日葵一樣,向陽而生。

喜愛做手工的Daisy製作過各種各樣的手工製品,例如十多年前,她曾編織過一個中國結,製成一個髮夾,藍白相間的配色,令人感到舒適又自然,代表着吉祥如意。愛美的Daisy有時會配戴這件飾品出門,藍白的髮夾在一頭烏黑的頭髮中極為顯眼,與黑髮互相襯托,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造型。

她熱衷於做不同類型的手工創作,如用繩製成的炮仗、繩結製成的蝴蝶、馬賽克製成的門牌、火酒製成的日本酒精畫等手工製品。哪怕是沒有什麼人喜歡研究的動物,但她仍喜愛用繩結製成動物公仔或匙扣,如龜、天鵝等,把動物編織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對編織的熱愛半分不減。

Daisy會教導長者做手工,這需要手眼協調,因此有物理治療的效果。她曾經在東華三院做義工,教長者做手工,被長者親切地稱呼她為「師傅」,長者們也感到很愉快,覺得可以學到東西,也玩得開心。

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健康資源中心,給癌症病人休息的地方,Daisy教導病人們做手製飾品—如意結。當時正是十月份乳癌月,Daisy製作了一個粉紅色的如意結,代表粉紅革命。粉紅色的身軀,配搭看具傳統特色的土黃色珠仔,給人古樸、獨特的感覺。

多年後,Daisy看到那個如意結仍然掛在中心裡,她感到不解,多年前製作的一件普通飾物而已,為何仍要掛在中心呢?於是她詢問了那裡的職員,原來是因為職員看如意結編織得很漂亮,不捨得扔掉這件飾物,因此仍然保留飾物,把它掛在中心作裝飾用途,供他人觀賞。這件飾物看似平平無奇,卻被人視作珍寶,保留至今,實在是難能可貴,所以Daisy認為這個如意結在自己眾多的手工製品中,雖然不是最具特色的飾品,也不是最出眾的,但卻是最有意義的飾物,或許在癌症病人對抗病魔的時候,看見了這個粉紅色的如意結,也能給予他們些許鼓勵,心靈也能得到些許慰籍,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獲取一份勇氣來面對困境,這賦予如意結新的意義,令它在Daisy心中成為一件最有意義的物件。

在Daisy十四歲的時候,她便學習縫紉、編織,從那時起便開始熱愛。對她而言,縫紉、編織已是她生命中的另一半,無法取替。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梁洛菁

影之花

梁洛菁

午後的陽光熱烈得刺眼,把大地上的生命攬進自己的懷抱。

「對,就是這樣。」「咔擦!」

陽光穿過樹葉和花朵,溫柔的親吻Lily,四周的花朵也輕柔的把她擁着。她張嘴大笑,這一刻她就是最燦爛的花朵。

Lily全名施賽莉。她小時候在內地長大,出生在十分傳統封建的家庭,家中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哥哥,但哥哥年幼時便離世,家中重男輕女而她又是大家姐,自然就負上照顧家庭的重任。不到六歲就要買物資給牢中的父親、煮飯、承擔弟妹的錯誤、背着弟妹走路等等。逢時過節也要處理家中大小事務等等,她從小就背負着很多,不同的大小事壓得她喘不過氣,加上母親討厭她,常常打她罵她,以致她從未體驗過家庭的溫暖。

Lily小時候家境也是十分貧苦的。「我記得我小時候從未試過上學前吃早餐。」她家境貧窮沒有多餘的錢買早餐。家中的床也是由兩張長凳搭上大木板構成。由於她們家是從香港偷渡回內地,所以父親被捉,稱為「黑五類」,在牢中度過,家中少了一個人的收入,以使家中貧窮。母親就是家中收入的唯一來源,身兼幾職,一人獨力養活全家。

「婚姻是墳墓。」Lily小時候見證了父母的不和,爭吵不斷。他們經常吵架甚至打架。Lily每次都十分害怕,瑟縮在角落裡,十分擔心。心中也暗自落下對婚姻的印象,打架、爭吵,在她心中留下對不和婚姻的陰影,以至她二十多歲時因父母的婚姻不想結婚。她感情以及婚姻都十分不幸,甚至被家暴,與丈夫的多方面不合,也分開了。

「我好像被上天選中一樣,事事不幸,我的人生就像悲劇一樣。」但Lily並沒有被現實打倒,反而樂觀積極向前走,意志堅定,把一山又一山走過,也經常自省,與自己和解,調整自己,使自己成長。「自己雖然經歷諸多不幸,但我希望把美好、陽光的事物散播予他人。」她的眼睛有着自己永不熄滅的火焰。

沒有身份證就不能找工作,自己帶自己的兒子,靠「煲仔飯」—即靠政府資助兒子的資金過日子,家中清貧。兒子患有SEN,而自己又不知道,很多的惡言相向,說她不會教兒子,不配為人母,一波又一波海浪把她擊沉在海底。她曾經心如死灰寫下斷絕自己生命前的書信,想結束生命,但後來又回想不能辜負自己和兒子。她與兒子一同撐過日子。後來她和她的兒子都過着自己理想的生活,活得出色,是上天對她的堅持不懈的回報。

「我以前常常氣自己為什麼事做不好,生活不如願,事事不幸。就像是行錯路,踏入泥潭,又沒有救生圈。身心都十分疲倦。」「我常常不肯放下,對人對事都十分苛刻,要求完美。」但後來Lily又想明白了,過得一日就一日,人總要向前看。不要懶惰,不要鬆懈,但也不要逼迫自己太緊,要學會勞逸結合。

為什麼會去選擇成為一位義工呢?原先是因為沒有身份證不能工作才做的,也希望兒子了解社會,參與活動,體驗群體生活,但後來發現義工活動十分有意義,無私的付出,不期求他人回報,不用帶着壓力去生活同時也能觀察他人成長,想到他人成功,快樂背後有自己的一分力,心裡滿懷着感動。作為一位義工,某些星期六日會去與長者做手工、分享,也會到社區中心分享烹飪手工等,賣旗籌款。Lily也幫助一位特殊的學生,認為他是可造之材,希望盡力引導幫助他,讓他找到人生道路。

「黎明的太陽,雨後的彩虹,春天的繁花。我喜歡記錄一切美好的瞬間。」Lily 喜歡攝影,攝影可以捕捉景物的一剎那,她會為拍攝取材四處遊歷。她最為喜歡拍攝大自然的景色,認為是大自然的饋贈。她喜愛留住一刻的感覺,並把她與人分享。她最近的攝影作品登上了雜誌封面,也登上了攝影展。

擁有日光敏感的Lily從少不能受太陽直射,但她仍喜愛陽光。

「我的前半生有很多不幸,在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淵,困難重重。」前半生的Lily過着艱苦無比的生活,她曾一度想過放棄,但後來她也振作起來,不斷與自己的命運奮鬥,努力向前踏步。「現在的我還是有很多煩惱,一些想不通的事情,但相信我的經歷也滋養了我,讓我似乎有很多堅固的能量,可以像石牆樹一樣,在夾縫中也能向陽而生。」以往的經歷就像養料使Lily能夠在泥濘中綻放,成就自己燦爛的人生。

儘管生活並不如意,也不應放棄,要提升自己,勇敢面對現實,調整好自己,向前踏步,就能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三!二!一!」「咔擦!」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梁旭琳

重遇小卡

梁旭琳

張月英婆婆,一位喜愛挑戰自己、時常面帶歡笑的婆婆,作為家中的最大的兒女,要照顧六位弟弟,自小逼不得已獨立,不依賴父母,到社會工作,以一位女性的身份在社會上打拼事業。

年輕的時候,張婆婆曾是拯溺隊的成員,在此之前她十分怕水,為挑戰自己的底線,她參加了水試,即使考級時沒有完成評分要求,但也獲教練同意通過考級,讓她邁過自己怕水這恐懼,挑戰自己所能。

後來張婆婆參加了一項銀州島二千四百米泳賽,她不為任何獎項,同樣只求一份嘗試,比賽中選手會乘坐登陸艇前往起點,而她未有過乘搭登陸艇的經歷,於是抱着好奇的心參加泳賽。由於是二千四百米的泳賽,在廣闊的大海中,張婆婆十分享受當下的比賽過程,沒有任何滋擾,即使遇到危險也有旁邊的船隻協助,這難得的經歷,讓她感受到挑戰自我的快感。賽後,張婆婆獲得一張泳賽證書,記載了她勇於嘗試的事蹟。她曾說:「想做的事情便去做,不要光是想,淨想是毫無意義的。」

張婆婆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心。「那麼好奇心從何來?」張婆婆指出她自小常常陪爸爸到茶樓喝茶,爸爸喜愛閱讀報紙,也使張婆婆從小接觸報紙上的資訊,面對各種不了解的資訊時她感到新奇,從而產生興趣,也成就她發展各項技能的源頭。

張婆婆同時也是位散播溫暖的人,她曾從事十一、二年社區服務,即使旁人不認同這份工作,不願接受社區服務的幫助,但她仍願意堅持做自己的工作。接聽長者熱線是其中一份社區服務工作,張婆婆聲音溫柔,以這優點溫暖了不少尋求幫助的長者,她擅長聆聽他人,工作上用心關懷長者,也使一些情緒激動的長者冷靜下來,慢慢接受社區幫助,她把自身優點運用於工作,造福不少有需要的長者,把溫暖傳遞給每個人。

「社區服務這份工作中,有什麼深刻的事情嗎?」「有,在一次醫院探訪……」張婆婆一次探訪病人,送了張親手寫的卡,上面寫着「早日康復」,這四個字看着平平無奇,只是一句暖心的問候,誰料這張卡會在六、七年後再次出現在張婆婆眼前。

六、七年後的一次上門探訪,張婆婆如常探望長者,那位長者拿出了一個盒子説:「張姑娘,我不識字,您能告訴我這張卡上寫了什麼嗎?」只見盒中有張包裹着布的小卡,小卡上的字慢慢顯露出來「早日康復」,沒想到幾年前送出的小卡,那位長者卻珍而重之保管着。

或許經過這次巧合又窩心的經歷,張婆婆更找到她工作的意義。

工作以外,張婆婆也擔當着家庭的主力,不時家庭聚會時,張婆婆、他的先生、六個弟弟以及張婆婆的兒女,至少也有十人以上的聚會,飯菜要怎樣煮?就如平日一樣,她會把時間安排妥當,先寫一張購菜列表,早上買菜,把菜放進雪櫃冷藏,用真空鍋煲湯;下班後再到市場買魚,這番功夫下確保了魚菜的新鮮;晚上再到廚房烹飪各樣飯菜,一桌湯菜肉飯便完成。如此繁複的步驟,但只要用心且有規律地完成,張婆婆一人也能烹煮十人以上的菜餚。

張婆婆撐起兩個家庭的不易,有時未必所有弟弟理解她作為大姐的勞苦,但懂事的三弟會體諒她,認同她的心酸,證明了張婆婆付出過的事並不是無人看見,三弟的舉動也令張婆婆得到心靈上的溫暖。

至今張婆婆退休後,仍為自己爭取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如話劇,跟婆婆聊天的第一天,已聽到她說早上報名話劇面試,從背包裡拿出用作面試敲鼓的兩枝木棍子。她又曾經參演皮影戲—用紙製成人物的剪影,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表演故事的戲劇。張婆婆製作的剪影是一個小女孩的側面,她穿着自己製作的圖形作品,在畫布後表演一齣精彩有動感的表演。

戲劇表演雖不是她工作,是她自身的興趣喜好,張婆婆也認真對待,工作外發展多項興趣,不受環境侷限,跳出自己的舒適圈,體驗各項活動來發展自身技能。

張婆婆身上散發出那份溫暖,以及勇於挑戰的精神,使她的人生滿載不少有挑戰性的經歷和有意義的回憶,路途上也溫暖了不少有困難的人,讓他們一同繼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