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伯過去的幾十載人生,都與海浪聯繫著。
伯伯以前在船上工作。上班的時間是早上八點,七點鐘就會有人來敲門,給他送上一杯茶或一杯咖啡。他的工作是看管船上的機器。那些機器比村屋要大,有許多按鈕,整個場地有四五層樓高。每隔一兩個小時,他都要出去走一次,檢查那些儀錶是否正常。
伯伯說,大部分時間都是他獨自一人看守著,聽著機器運作的「兵嘭」聲縈繞耳畔,其實無聊也孤單。但那就是他的工作。
被問及閒暇時如何消磨時間,伯伯告訴我,他喜歡讀書。那時的他還年輕,也懷有做高做大的理想,想要提升自己。除了看書以外,他有時也會聽著舒緩優美的小提琴曲,在甲板的邊上釣魚,一抬眸就見到一望無際的海。海浪隨著小提琴的旋律起伏,湧得船身搖搖晃晃,他在搖晃的律動中日復一日,悠閒的時光就在魚竿的伸縮間悄然離去了。
有時船靠岸,伯伯就會下船,和同事們去裝麥子。吃過晚飯後,就和朋友們一起喝著啤酒閒聊。第二天早上早早起來,在碼頭附近走,隨著海風一併吹來的是當地的風土人情。伯伯笑著說,他和年輕時的朋友現在仍有聯繫。因海而結下的友誼也像海,經久不衰。
退休後的伯伯生活也充實,打打球、看看講述歷史或經濟的短片,照顧病弱的母親。伯伯是一個良善也直率的人,時不時也會去中學做義工,給學生們演講生命的價值。
一段美好的回憶值得不斷回味,伯伯說,他到現在也還懷念著那段在船上的生活。
林先生是一個學識淵博,樂觀健談,抱著「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態度的人。我們交流了三次,每一次都能在林先生身上學到新東西。因為林先生姓「林」,讓我聯想到樹林、樹木,進而聯想到樹葉,所以我選擇用榕樹闊葉象徵林先生,而周圍的六條松樹針葉代表著林先生的人生經歷、性格、生活態度、人生理念、重視友情和人生成就。
林先生讓我明白了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難關需要面對和勇敢地去克服。不止是學生時代的學習壓力,青壯年時的養家壓力,還有年老後保持健康體魄的困難和勇於面對力不從心的困境。這些難關無法避免,我們需要勇於面對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
林先生在如何保持健康這方面很有心得。我們需要注重四方面:控制情緒、作息規律、飲食均衡和定時運動。我們需要學會控制情緒,當別人指出問題時,不要惱羞成怒,而是勇於改進。不要太計較個人得失,懂得進退有度,學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和好心情,不被情緒左右,積極生活。
不僅如此,林先生能夠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是因為他認為一生學習是必要的。他能找到並清楚每個人生階段應做的事。在他意識到自己即將年老時,主動報名參加了生死教育課程,了解年老後需要面對甚麼困難,和學習怎麼跨越這些障礙。他不畏避「死亡」,主動去了解身後事,為自己選擇了下葬方法。
友情,也是林先生重視的一環,他有幾個一生的至交好友是在中學時期認識的, 真正實現了「朋友一生一起走」,令人羨慕。希望我們也能擁有這樣的友誼。
最後,感謝水煮魚文化組織的「生命說」活動,讓我有機會與年長許多的林先生成為忘年之交。
很高興可以用文字記錄陳女士的故事,同時亦感謝她即使身體狀況欠佳,亦堅持出席,和我們對話。
第一次見陳女士,我內心有點擔心因為年代的鴻溝,擔心因為隔著口罩而產生的距離感,讓我們無法連結……其實不然,她會主動搭話,告訴我香港的光輝歲月,也通過她的故事告訴我與家人相處幸福的配方。她是一位堅強有愛的女士,從她小時候半工讀,到日後獨自養育子女,她都沒有因為辛苦而放棄,雖然她少有抽取時間陪伴子女,但她很愛他們,同時亦曾做義工幫助老人,坐靈車,陪伴家屬領遺體。
前輩和後輩即將因為故事而連結,然而談話中透露的情感,遺憾將一一呈現。我印象中她常常提起自己的兒子,問到她和兒子開心的經歷,便是一起手牽手逛街, 問到她和兒子難忘的經歷便是他兒子一次得獎,回到家說:「攞到獎,因為想媽咪開心」,陳女士開心中帶點失落,因為她認為孩子的獎不應該是為了父母,而是應該為了自己。但從另一面看,其實孩子們真的很愛她也很在乎她。
直到現在,即使孩子已長大成人,她仍然想牽著孩子的手,擁抱孩子,隨著時間推移,回想過去,後悔沒有好好把握時間陪伴家人,漸漸的又成為了一種遺憾。
「人生冇take two 㗎,所有嘢都係現場直播。」她無奈的説道,她的兒女長大常常埋怨她說自己「死仔包」「死女包」,陳女士也沒有想過一句話居然會讓他們耿耿於懷,自己沒有辦法改變過去,便勸喻我們,避免我們重蹈覆轍。說話前要三思而後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三思而後行」也被列為幸福配方的其中一項。
她亦是位「天使」,經常坐靈車,陪伴家屬領遺體,成為「天使」後她看見人生百態,看見那些兄弟姐妹爭遺產,看見有些人明明生前關係不是好好,在人離開後卻哭哭啼啼的,也看見有人的遺體去世良久仍然只有一串數字而沒有姓名。一次坐靈車,令到她受傷,但她仍然充當者死者家屬的「天使」給予安慰,為亡者上香,把感受化為力量。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別要等到人離去的時候,才意識到他們的重要,趁著身邊的人還健康,好好珍惜與彼此相處的光陰吧。
訪問未開始前,我已感到一陣緊張。由於平日較少與老人家接觸,又是第一次有機會聆聽一個陌生人敘述他的故事,怕會因為過往的訪問經驗不足而留下不好的印象。直到我在屏幕前見到一個笑盈盈,看起來和藹可親的伯伯,他用慈祥的聲線把他人生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心內的擔憂也漸漸舒緩了。
顏伯是獨生子,父母是當廟祝的,主要靠收香油錢為生。童年時由於父母都需要工作,充滿好奇心又貪玩的他經常滿街走,與街上的朋友一起自創遊戲。有時起了爭執便在天台打一架,打完就當解決了這件事,沒有甚麼大不了。很多事都需要他自己處理,讓他有了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批判能力。
小學畢業後,顔伯對電機產生了興趣,開始從事電機工程行業。他當時也沒有想過,這一做便是幾十年。由徒弟做到師傅,再到做老師教電機,見步行步的同時, 又被周圍的環境推著前進。途中困難不少,工作時遇上問題,就會虛心請教老一輩。亦學會了倘若生活遇上不如意的事,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不要過份執著,還要看開一點。顏伯這種随遇而安的性格讓他在處事上多了份從容,甚少出現讓他感到煩惱的事。
顏伯的性格與他的外表並無差別,樂觀、熱愛生活。每一日都過得十分充實,雖然他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但身體仍非常健朗,說話中氣十足,這與他的愛好脫不了關係,包括唱歌、跳舞、詠春、耍太極等。每天喝完早茶後,顏伯都會到公園耍太極, 他亦是太極會裏的導師。此外,他對玄學也很感興趣,研究了幾十年,認為所有的事或多或少都是命運注定了的,所以凡事順其自然便好了。
我的作品中散落著一些電機工程常用的小零件,例如螺絲釘、小扳手,這些都是與顔伯有很大聯繫的東西。一頂用錫紙製成的粵劇頭飾,代表他對歌舞和表演的喜愛。最上方有幾條如命運般糾纏著,又分開的線,中間用鐵線圍成一個八卦,將所有的經歷連在一起,描寫出顔伯的故事。
「樂觀與堅毅」是我對好定婆婆初次見面的印象。雖然口罩覆蓋著她大半邊臉頰,使我看不清她的神情,電子屏幕更隔開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但她清澈明亮的雙眸,溫柔而有力的語調令我難忘。好定婆婆的人生經歷也正正對應了她的人生觀——不把自己困在難過的情緒中,不計較陳年舊時所犯過的錯誤。
好定婆婆今年六十五歲,五十五歲時退休,早早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平日空閒時會約知己去茶樓飲茶,享受休閒的早晨,或是參加社區活動做義工,跑步和練氣功也是她空閒時會選擇的活動,有益且充實。
前半生有兩個難關,令當時的好定婆婆有所成長,亦深深影響了她對人對事的態度。第一件事是母親的離世,好定婆婆當時非常哀傷,失落的情緒像影子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緊緊地跟在她身後,彷彿下一秒就要把她吞入無盡黑暗。幸運的是,好定婆婆身邊的朋友一直陪伴在旁,關心她的身心狀況,亦有丈夫的支持。不久,她便從悲哀中慢慢走出來了。往後,好定婆婆有時會想起母親的好,想起母親做的美食, 想起母親與自己相處的一點一滴。這令她明白到要珍惜眼前人,多陪伴與聆聽長輩,因為他們給予的幸福不是必然的。第二件事是與丈夫離婚,她當時很難過和失望,但當她放下了妻子這個角色後,同時也放低了家庭重擔,更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亦都令她領悟到要有顆開懷的心,抽離痛苦。由那時開始,好定婆婆便常常做義工幫助他人,一方面是用時間充實自己,從中學會與人溝通相處,照顧他人,完善自我;而更多的是做義工十分有意義,希望自己能貢獻一分力去幫助他人,傳承助人精神,以生命影響生命。
好定婆婆豐富的人生經歷中有甜有苦,聆聽她分享故事時我不時沉思,我想,第一次與她見面時她那透著亮光的雙目與溫柔而有力的語調,正是她變得豁達堅毅的象徵吧!
「阿萍,今日嚟得咁遲嘅?又熬夜睇你啲小說啦,幾點瞓㗎?」
「哎呀,夜咗少少啫,飲茶啦飲茶啦!」
伴隨著朋友們吵吵鬧鬧聊天的聲音,阿萍的思緒飄向了過去,那時她最好的朋友還在,知己的聲音彷彿又在耳邊響起,那是好幾十年前的一天,她在一次意外後住進了病房,本來以為那只是又一次平凡的傷病,卻因為在病房遇到了始料未及的人而變得不同尋常。
「你好, 請問你係咪阿萍?」「我……」
「我驚訝的抬起頭。沒想到在這間小小的病房裏也有人能親切的叫出我的名字, 卻在抬起頭的那一刻愣在原地,這張臉是多麼熟悉又陌生,兒時記憶中熟悉的臉龐, 現實中成熟陌生的臉龐,在此刻重疊在一起,原來是她,在兒時因為搬家意外分開, 失去聯繫,幾十年都沒有再見過的好友,又重逢了。
當年,我還不過是個小孩,那時的香港,沒有像現在這樣充足的水資源,政府還要每週給市民送水,而這下樓接水的任務就落在了我頭上。這天,因為接的水特別少,我忍不住抱怨了一聲,恰好被隔壁的小孩聽到了,她對我說『我知道哪裏有山泉水,我帶你去接。』從此以後,我們成了好朋友。
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位每天關心我,煲湯給我喝,還從沙田不辭萬里送過來給我的知己。要說又多了一個其實也不太對,應該是又找回了我的知己才對。可惜,在二十多年前又把她弄丟了,她啊,臨去世時還在囑咐兒女照顧我,唉,也不知道是她可憐,還是我可憐,這樣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阿萍喝完早茶,和朋友分開,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扯了扯口罩,感嘆疫情的漫長。原本她想趁著身體還健朗,還能走動,多出去旅遊幾次,說不定還能再看看張家界那巍峨的山,筆直的峰,那和香港不同的雨,以及環繞腳下的霧。
阿萍回到家中,拿酒精擦了擦手,坐在沙發上,本來打算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沒想到被昨晚的倦意追了上來,不知不覺睡著了,在她的夢中,會不會和知己一起再遊張家界呢?
父親早逝的陳愛珠婆婆,原本有十三個兄弟姊妹,可是出生不久便夭逝,只剩下母親、姊姊和她。母親卻偏愛姊姊,只讓姊姊讀書,經常優待姊姊。母親曾經試過把一隻木屐飛向她,雖然有時會感到不愉快,但愛珠並沒有放棄,反而發憤圖強,靠自己早工晚讀,最終入到一所心儀的大學讀書。小時候,母親十分迷信,每一年都會相約契媽一同拜祭契爺——齊天大聖。
愛珠年輕時喜歡的歌手是徐小鳳和梅艷芳,她認為以前的歌比現在的好,因為那些歌詞符合音調,而且有感情和意境。
家庭方面,由於丈夫在國內另尋女子,拋妻棄子,所以與丈夫的關係決裂。她在子女年幼時,曾經痛罵他們,一些難聽的說話衝口而出,令子女與自己的關係逐漸變得疏遠。即使現在想補救亦無補於事,無法與子女破鏡重圓。她希望有一天能夠拖著子女的手,與他們一起逛街。她雖然感到後悔和遺憾,也明白了人生只有一次機會,不會重播,所以凡事都應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否則後悔了亦不能補救。她回想起與母親相處的片段,發現其實母親雖然偏愛姊姊,但也疼自己,可惜母親早已離開人間,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報答她,她明白了「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大道理。
愛珠現在於律敦治醫院為老人家做義工,所以經常要坐靈車及領遺體,亦會為亡者獻上菊花。她常常感到疑惑,為何沒有人為那些亡者送上最後一程。這義務工作讓她覺得很感觸,而且很具意義。在這過程中,她也看到了人生百態,她認為我們應該要珍惜目前,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