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鄭恩旂

李鳳仙婆婆的生命故事

鄭恩旂

經過今次的訪問,我學會了與陌生人溝通,而且改變了我對老一輩人的看法。在訪問前,我很擔心會和長輩有溝通上的障礙,但事後卻發現正正相反。

 

我訪問的這位長者是一位很樂觀正面,同時又樂於助人的Sandy 婆婆。她是一位癌症康復者,而正正就是因為她體會過患癌症的痛苦,因此她痊癒後參與了很多義工活動及報讀了關於精神科的不同課程,在行動及心靈上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她分享了一次她做義工的過程,事緣一位婆婆因疫情問題需到竹篙灣隔離,讓她感到很焦慮和無助。因此這位婆婆便用電話與Sandy 婆婆溝通,而Sandy 婆婆就一直安慰她,讓那婆婆知道她並不孤獨。她更以此事循循善誘的教導我說:「要安慰人,就是要讓自己有同理心,雖然不能夠親身在她身旁,但也要讓那人感受到心靈上有強大的支持。」「有很多事情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因此我們應該改變自己對事情的心態,這樣會令自己能夠廣闊地看這件事情。」這兩句說話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中。因為我們沒有人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因此安慰別人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而她這句話很讓我念念不忘。

 

她更分享了她小時候其實和我一樣害羞,但自從她在內地工作後學會了與人溝通的技巧,因為當時內地市民的生活條件不算高,因此不會有太多的人生經驗或見識, 令她與同事之間會有隔膜。但她經過一段時間發現,要能言善道,關鍵就是在於同理心和真誠。因為只要你願意多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便能了解到別人的感受。然後真誠地作出回應,便能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你的支持和真實的想法。

 

經過這次訪問,我真的獲益良多。學會人與人溝通的技巧,並且了解真誠的重要。很希望之後會有機會像Sandy 婆婆一樣,做義工,幫助身邊的人。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劉家裕

梁漸有婆婆的生命故事

劉家裕

那位受訪的婆婆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開朗與健談,口帶笑容,說話清晰,完全不是一個「阿婆」樣。人生的經歷就像頭髮的白色素一般,充滿了她的頭顱。

 

以前,她住在廣州,婆婆大讚廣州呢!她的大小兒子都在廣州學習,婆婆每天都有接他們放學,後來,她遷進了香港坪洲,展開了她的「四十年之旅」。

 

婆婆可說是見證著坪洲的變化……

 

以前坪洲十分小,而且只有基本設施,不是木頭屋便是濕地市場,人情味亦十分濃厚,「買菜啦」可隨處聽到。後來,政府開始了填海工程,坪洲一下子大了許多。人們開始有一些兩至三層的高樓,不過更令婆婆留意的,就是惠康超市。惠康超市的銷售方式與濕地市場大有不同,所以較為深刻。

 

現在的婆婆仍然十分有活力,她經常到長者中心玩,例如玩乒乓球,羽毛球等, 收費每小時二十塊。她說,她年少吃苦,打雜、樓面,甚麼也做過了,現在當然要好好享受一番。

 

現在,我希望以婆婆的第一人稱參觀一下四十年前的坪洲:

 

我叫梁婆婆,當我到坪洲時那裏還沒有碼頭,填海工程也未開始。所以,那裏的水十分淺。每逢潮退時,我們的船便上不了。於是,我們便要用「雲梯」爬下去。現在填海了,碼頭延長到水深的位置,故此方便了許多,還設置了碼頭。

 

往左走,你會看見一些漁夫在釣魚。他們叫自己「水上人」。他們每次釣到的魚都會放在天后廟的地板石上。貨質次等的魚便會以糟粕醃成鹹魚。此外,你還會看見一些啡色的水母。

 

再往右走,你會看見一些木廠、藤廠。他們的聲音細碎,但有硬磨之感,不大吵。每逢過時過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叫它們弄出一些新的家具,常見都有一些木椅,藤蘺等……價格也有點貴,因為每件貨品都是按要求訂造的。

 

再往下走,便是長者中心了,我所玩的東西,便不詳述了。但長者中心有我最喜歡的唱歌班。

 

現在我們把視角轉回第三人稱。

 

梁婆婆最喜歡許冠傑這個創作歌手。她形容:「唱到那首歌便喜歡那首歌」, 包括《父母恩》,《甜蜜伴侶》,《財神到》等。她十分喜歡,因為那不但不收費,還有道具提供。

 

婆婆在一生中,還有一些道理帶給我們。

 

婆婆從前十分頑皮,作為二家姐,她家還有一個三妹,兩個哥哥,還有一個細妹。她最愛玩捉迷藏,次次都樂而忘返。她說之所以她這麼健康,全賴有媽媽的湯水。所以,她說為其子要聽媽媽的話,而且要喝光媽媽煲的湯。

她說,她以前沒有洗衣機,每次洗衣都要用洗衣板,不斷用腳搓,才能洗乾淨。每次也十分累。所以,她說我們一定要珍惜所有,科技帶來了很多便利,要善用。 

 

梁婆婆一生平淡,但平淡中帶趣味。我想這是所有人所嚮往的吧!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陳招豪

梁漸有婆婆的生命故事

陳招豪

梁漸有婆婆常常自言「百厭」,打從小時便愛遊戲,而最喜歡的項目莫過於與兄弟姐妹們捉迷藏,作為二姐的婆婆如是說道:「那時難寂寞的,總熱鬧得很。」

 

老當益壯、龍馬精神,是與婆婆交談不久後就可以輕易聯想到的兩個成語,與較傳統的老人形象不同,每每隔著屏幕見到婆婆,都能從她的笑容中感覺到她充沛的精力,婆婆稱,就是這種精力使她從小喜歡運動。婆婆現居坪洲,她常到那裏的長者中心以一小時二十元的價錢租場地做運動,其中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長者中心還設有唱歌班,亦是婆婆的節目之一,婆婆喜歡唱歌,以至於還特別寫了一本厚厚的歌書,記載婆婆唱過的歌,其中她最喜愛的是《甜蜜伴侶》、《父母恩》及《財神到》。

 

婆婆的一生沒有甚麼大悲大喜,樸實無華而充實,她認為平淡的日常非常珍貴, 故常分享她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和知足常樂的做人心得,願我們都能吸取前人們的教誨,可以像梁婆婆般不追名逐利、不在這浮躁的社會隨波逐流,做到保持初心,知足常樂。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莫雅茜

林淑姚婆婆的生命故事

莫雅茜

林婆婆有一個性格特質是我十分欣賞及正在學習的——堅持。

 

林婆婆一生之中只做過兩份工作,一是車衣女工,一是售貨員。車衣是林婆婆媽媽要求的,認為擁有一技之長十分重要。在林婆婆做車衣期間,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由於是以件數的形式去支付薪水,有不少人會在工作期間受傷,所以林婆婆長時間高度緊張地工作,每天需要做大量的衣服,大約每天十二打。經過長時間的折磨後,林婆婆便決定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工作。

 

林婆婆從小便立志要成為一名售貨員,她的第一份售貨員工作,是於永安工作的。過了好幾年,林婆婆轉換了新的工作環境——連卡佛,一共工作了二十八年。我認為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二十八年,每天都做著一樣的事情,還能堅持下去,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惜由於工作壓力太大,她沒有甚麼剩餘時間用來照顧女兒。後來林婆婆便選擇了一份較為輕鬆的售貨員工作,直至退休。

 

在林婆婆的身上,我除了學到堅持之外,我亦了解到把興趣變成工作的快樂。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鍾曉穎

李意能先生的生命故事

鍾曉穎

人生匆匆數十載,長者不論經歷無數風雨,還是平淡無憂,他們都有可貴的故事。

 

李意能先生生於1953 年,畢業後跟父親從事製鞋業,同時返夜校,後期轉至製衣廠,但因為女朋友的母親不太喜歡,所以轉了一份月薪的工作,也就是之後大半生都在工作的酒店業。他曾經到四間酒店工作,而第一間就是文華酒店,做餐飲、酒吧,過了七年時間。不過後來在皇家太平洋酒店跌倒傷及手,休息了一會,加上年紀漸大,所以最後要轉行到永安百貨做保安。

 

李先生性格專一,只交過一任女朋友,她便是他的老婆。李先生對食物也是一樣,喜歡的食物來來去去都離不開吃魚、菠蘿叉燒包、叉雞飯等,聽歌也較多留意舊歌、粵曲。

 

他最深印象的事,莫過於在婚姻登記處前被電視主持訪問,然後參加節目——佳偶天成,贏得獎金加電器一萬元,為婚後新居增添了不少家電,更多得要跟家人朋友分享,印象難忘。

 

而他的其中一個興趣就是去旅行,曾去過台灣、泰國、韓國等,最深刻的一次是女兒五年級時一起去東京,那次一起浸溫泉和吃美食,還買了和菓子作手信!

 

後期和太太搬到坪洲退休,每天過著平淡生活,時常走到海邊散步,偶爾到中環和老友飲茶,吃著喜歡的菠蘿叉燒包,亦會到長者中心和太太一起參加興趣班,過著平平淡淡伴著愛人的日子。

 

相比之下現在比以前住在城市的生活少了很多煩囂,的確坪洲比起長洲等小島幽靜,而且鄰里關係較好,會互相幫助扶持,很適合退休的生活!

 

很感恩我有是次機會探訪這一位伯伯,疫情之下透過電子器材,冷漠的熒幕,凝聚了兩位陌生人,透過分享了解彼此,寫下文章。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梁芷瑤

李意能先生的生命故事

梁芷瑤

人的一生數十載,恰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質眨眼便過了一載。長者,論歲月、經歷、經驗都比我們年青人更豐富。他們所經歷的、所體驗的猶如童話故事般多姿多采和夢幻。他們正如童話故事中的主角,是自帶著燦爛無比的耀光,各都有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

 

我所訪問的李意能伯伯,他曾經在天台上課。小時候的他最喜歡的科目是英文, 在天台上學習英文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呀!現在的我們,何嘗像他一樣嘗試過抬頭仰望便是廣闊無邊的天空呢?有著天空作伴讀書,有著春風使他專注學習,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隨著學生朗讀英文篇章的聲線,帶著一絲絲的微風伴奏,一想到這裏便使我心曠神怡,更有動力去學習呢!

 

到了成年,一開始他在製衣廠工作,在製衣廠中結識了他一生中最愛的妻子。生活上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作伴。後來他轉行,選擇從事酒店業。他的工作需要與不同國籍的旅客用英文交流,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這份工作。他有著滔滔不絕的自信心,與外國人毫無阻隔地溝通。因為他的堅持與勤奮,他能夠順利升職,但因此增添了不少精神壓力。他需要有系統地分配工作給下屬,同時要確保自己做到十全十美。這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才能勝任這份工作,而李伯伯雖然有不少苛刻的經歷, 但他能夠憑意志,成為一位出色的酒店服務員。這份工作雖然平平無奇,但是他人生中不能缺少的一份工作、一份職業。

 

坪洲,一個猶如桃花源一樣的地方。空氣不像大城市那麼污濁,花草樹木繁花盛放,是眾人所嚮往的地方。李伯伯與妻子在坪洲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空約一班老友記一起到中環飲茶,吃他最喜歡的叉燒菠蘿包。而且,他懂得怎樣烹魚,煮一道美味的菜式給妻子,這簡簡單單的舉動,已經表現到他對妻子的愛。

 

李伯伯的一生,是我一直嚮往的生活。我想體驗在天台上課的經歷,到了成年找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與自己心儀的人在一個桃花源的地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這簡短的一生,卻充滿了精彩的生活片段,令我深深感受到一個多姿多采的故事,就算遇到困難,他亦微笑以對,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事情。微笑以對過著沒有煩惱的一生,我想這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呢!

 

很感謝李伯伯能夠分享他歲月中刻骨銘心的回憶,我也會銘記於心,保持初衷, 微笑以對地續寫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相信我能像他一樣成為自帶光芒的童話故事主角。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黎思蔚

關玉如女士的生命故事

黎思蔚

我在這個生命說長者訪談中,訪問了長者——關婆婆。

 

關婆婆生活在坪洲,參加活動是為了解悶。婆婆很健談,她有空的時候,會到醫院探望她的朋友。她和我們說她平時唯一的樂趣就是和朋友聚會,但因為疫情影響, 見面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她覺得,面對面見面比在網上聊天真的很不同,面對面聊天、接觸當然比在網上更好。她也和我們說,就算現在科技發達,她也不是很習慣用電子產品。畢竟在老一輩人的時代,他們不會用電子科技去和別人聊天。在那時候,他們和別人的溝通、聊天都是以面對面為主。不像我們現在,因為電子科技發達,見面的機會反而減少了。

 

關婆婆有兩個兒子,她和我們說,她自小便教育她的兒子,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只要他們是善良的,婆婆都會支持他們的決定。她也和我們說,她的兒子都很孝順,有一個兒子和她同住,另一個已經成家立室,但也會經常去探望婆婆,她也很開心她的兒子能夠這樣探望她。我認為母子之間關係好不好,除了靠這樣的見面和交流維繫,也基於自小的教育和他們之間的相處。婆婆也因此而慶幸她有這樣的兒子。 

 

在此祝願婆婆有開心的生活,身體健康。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吳漫烯

關玉如女士的生命故事

吳漫烯

關玉如女士,住在坪洲,家庭不算富裕,但她從不抱怨她身處的環境。一生雖然不是經歷過很多大風大浪,但總算有一個圓滿的家庭。

 

她說那時很多家庭都有重男輕女的現象,但她很慶幸,她生長在一個有父親疼愛的家庭。她也很任性,小時候父親要她吃雞蛋,她卻不聽,總擔心吃了雞蛋,考試便會考零分。相信大部分人小時候也這樣,有如我們要食蔥,因為食了蔥,就會變得聰明。

 

她在唸中學的時候,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便輟學了。那時候,她還未能夠出外打工賺錢養家,就留在家裏幫媽媽手。

 

成年後,她踏出社會工作,開始組織家庭。她總說:「我對我的兒子並沒有太多期望,只要他們不要學壞,我便心滿意足了。」做父母的,雖然內心希望子女能夠出人頭地,打出自己一片天,但最重要的是他們不要誤入歧途,做出損人利己的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當她看見年老的母親時,她便下定決心辭去工作,用心照顧母親。別人都說她孝順時,她總是說:「我從不覺得我孝順她,這是作為女兒應做的。」

 

關婆婆實在是有一點謙虛啊!相信很多人也不會不假思索地放棄現在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照顧年紀老邁的親人吧?

 

她沒有追隨甚麼明星,但她卻有聽李我的電台廣播。現今的人追隨偶像,或多或少也會因為他們的顏值或才藝而欣賞他們。可是關婆婆從未見過李我的面貌,只是聽過他的聲音。

 

在這幾堂的訪問中,她教會了我們很多,她讓我們知道做人應有的態度。做人,要問心無愧,不要做害人的事。我們要珍惜身邊所有的人,既然我們一起來到這個世界,相遇就是我們的緣分,不要等到失去這份寶貴的財富才後悔。

 

最後,希望婆婆能夠開心地過每一天,多和朋友聯繫。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馬睿希

區志強先生的生命故事

馬睿希

Andy 出生在一個有很多兄弟姊妹的家庭,爸爸媽媽有時會偏心比較乖巧或是成績較為好的兄弟姊妹,Andy 也沒有特別介意。Andy 從小成績不是特別好,到了中四就沒有繼續讀下去了,選擇了出來社會工作,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地鐵學徒。一開始他的爸媽不是太支持他選擇這條路,他就努力去證明這條路是對的。做完地鐵學徒後,他努力地進修,例如考取商業證書等。他認為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吸取新的知識,到了現在,他更成為了一個老闆,運用自己小時候做地鐵學徒的經驗去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

 

我認為Andy 是積極面對人生的人,就算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難,都會勇敢地跨過困難,從而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何因希

區志強先生的生命故事

何因希

長者一詞讓我聯想到年老、要別人照顧、遲鈍等印象,但受訪者Andy 卻是完全相反。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健談、開朗、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經歷。

 

Andy 生於1961年,他在一個大家庭長大,有兩個哥哥、三個弟弟。他可說是動靜皆宜,喜歡放紙鷂、玩撲克、行山等等。

 

Andy 小時候成績並不理想,在中四後決定投身社會工作及入讀工業學校。他從第一份兼職轉行至地鐵學徒,或許是以前社會認為當學徒是「無出息」、別人看不起的工作,所以當時父母反對他當地鐵學徒。三年後,他當了助理工程師,父母亦對他改觀,認為他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現時他是一位獨資經營者,販售電纜給本地地鐵公司,「下次乘搭地鐵時,留意一下路軌上的電纜,就是我賣給地鐵公司的」,令我每次乘坐地鐵都回想起他。

 

Andy 在十五年前過著半退休生活,讓他有更多時間到不同國家探索。雖然近年全球爆發疫症,導致不能到別的地方旅遊,但無阻他熱愛行山的習慣,他在香港走不同的山,麥理浩徑、蚺蛇尖等等。

 

在Andy 十七歲時,同學帶他參與教會聚會,並認識比Andy 年紀小五年的太太,不久之後他的太太要到外國留學,他們就過著韓劇一般的生活,以寫信方式溝通,每一個月寫一封信給對方。

 

經過教會傳道人的鼓勵後,Andy 決定修讀神學,當中包括哲學、教會歷史等等。他從中學習到如何多方面看待信仰,相信這對他的生命有很大的影響吧!他現在也是教會的導師,盼望與青年人同行,我和Andy 有著一樣的信仰,知道年青人很需要導師在信仰、生活上陪伴、同行,以生命影響生命。教會導師在年青人的生命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雖然深入了解Andy 的時間只不過是短短的幾次訪問,但他的分享和勉勵讓我獲益良多。盼望你也能與許冠傑的《繼續微笑》中「帶著微笑/珍惜此刻有艷陽高照」一樣,帶著微笑,過著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