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你是無意參加,只是為了陪朋友。因為朋友近來一直不開心,想排解鬱悶,於是你便作她的伴,陪她學瑜伽,但結果她沒堅持下去,而你卻意外地結交了你的恩師。他給你瑜伽班的宣傳,讓你的朋友去參加,你見地點偏遠,便自己參加,學習到呼吸法和經書;他見你煩惱自己「不夠料子」,便建議你多看書;他更在你生活忙碌時鼓勵你不要因為辛苦而放棄,去考取普及體操的導師證。現在你們依舊一年見面一次,而你仍以恩師稱呼他。一開始只是打著幫幫朋友的想法參加瑜伽班,但最終學到最多的、得到鼓勵的、獲益良多的是你。而瑜伽帶給你的機遇並不只如此。
後來,你開始在社區中心做義工。一開始也只是想著希望能為生活沉悶單調的婦女提供娛樂,所以教大家做簡單的串珠手飾。那時的你還不敢在大家面前說話,於是只能把步驟都打在文件上,派給大家,這反而得到社區主任欣賞,於是問你願不願意開班教瑜伽。一開始你還是說話不太流利,結結巴巴的,但在多次硬著頭皮的挑戰下,你不知不覺已能在大家面前自然地說話了。你說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又很自卑,但現在我眼前的你無疑是一位開朗活潑又健談的「開心果」,我便想這一定是你轉變的契機吧。一開始完全只是想著去幫助別人,最終卻也讓你成為了一個更出色的自己。而瑜伽帶來的意外之喜,依舊延續至今。
現在你依舊開班教瑜伽,不過對大家而言,這更像是一個與朋友相聚的機會。你們在堂上會一起做瑜伽,而在課堂外,你會幫他們解決比如關節痛的問題,你會定期和大家一起慶祝生日,你會與大家一起去旅行。大家受你影響,變得愛打扮,也樂觀起來,而你也從教導他們的過程中得到了成就感,以及一些意料之外的技能⸺學會了切菜和砍價。當你說打算今年退休不再教班後,他們都發出依依不捨的聲音,我便知,你收獲了一班難得的友誼。
每次與你見面,你都會強調到,幫別人,同時也是幫自己,而你的人生便是一大鐵證。但我覺得,你能從中收穫到如此多的東西,肯定也是因為你用盡你的心意,你的意念,把它當作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去做,所以才能從中有所體會,而周圍的人也會感受到你的誠意,以誠意回報你。你是一個多麼帥氣的人兒啊。只是閉上眼想像一下你每天都拼盡命生活,去學習,去做義工……便看到一片七彩繽紛,也讓我覺得,也許人就是要活成這副模樣的吧,實在是讓人憧憬。
你曾說,有個只上過幾次堂的學生在街上認出了你,讓你覺很驚訝。當時我聽到這事,便覺得,雖然我們只相處過很短一段時間,但我肯定也不會忘記你吧,因為你就是一位如此出色,讓人印象深刻的人,恍如降臨在人間的星光。
林熙緩、黃恩桐
十六歲的張伯伯黄婆婆:
你們好啊,我們是在2022年與你們認識的兩位高中生。相信在十六歲時你們也已經認識了對方,當時應該也沒有想到會與彼此結婚吧?你們堅持了十幾年的愛情長跑後才結婚,這份深厚的感情是別人沒有的,也很令人羨慕呢。
還記得你們相識於一場郊野燒烤,當時你們正與各自的同伴一起玩耍,怎知兩人都意外受傷,後來結識對方,可能這就是冥冥之中註定的緣分吧。特別的相識經歷也給你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能讓你們直到四十幾年後仍然記得初識的情景。在你們相識後,也發生了很多趣事,例如你們互相認識了之後,一堆朋友一起包船出海玩到了晚上,只有婆婆一個女生敢跳船下海游泳,當時英姿颯爽的婆婆也給伯伯留下深刻的印象吧,因此幾十年後的伯伯重新提起這件事的時候,仍然記憶猶新。
青春期少年少女的心事總是令人捉摸不透,你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對方, 自然而然就在一起拍拖了,這一拍就是十幾年,當中也有許多趣事,比如說你們當年也偶爾會到夜總會或者某些宴會上聯絡感情,而每次宴會,婆婆總會不小心把水杯碰倒:,淋到伯伯全身都濕透了。又或者當年你們拍拖時的某個情人節,伯伯專門送了一大束花給婆婆,當時並不流行送花,而是流行送一些金銀製的小玩意,也就導致了伯伯並不太懂得該送甚麼品種的花,只好每樣都送一點,合併成一大束花,這個舉動也令當時的婆婆你哭笑不得呢。現在想起來也都是一些很美好的回憶吧。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驀然回首,已是十年之後,這時的你們,也已經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後的你們依然非常恩愛,更懷上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到了預產期那天,婆婆進了手術室後,伯伯則在手術室門前焦急地等待。終於聽到嬰兒的叫聲,看見醫護人員推著婆婆出來,手術非常成功呢!在病房安頓下來之後,伯伯看著忍受著劇痛的婆婆,不願離開。但終究也抵不過正在打鼓的肚子,弱弱地問了婆婆一句:「我可以去吃飯嗎?」頓時婆婆哭笑不得,然後還罵了你一頓。後來你們的兒子也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家庭非常幸福美滿。可是再幸福的家庭也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當你們出現比較嚴重的爭吵、磨擦時,冷靜過後的婆婆會將一些話寫在便條紙上,貼在家中的每個角落,但當大家沒有反應時,婆婆便會再以寫信的形式來傳達她的意見,因此你們總能心平氣和地將問題解決。
直至現在,你們的感情仍如初見般美好,只要有時間便會到世界各地旅行,在每一處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屬於你們的足跡,很是甜蜜呢!可是生活總會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現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疫情,大家都只能留在家中,不能到處旅行。但婆婆好奇心很重,伯伯就會陪你去嘗試不同的新玩意,如一些社區中心舉辦的活動,你們總是成雙成對地出入,不僅能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亦增進了你們之間的感情,真是羨煞旁人呢,就好比這次生命說的活動,我們也是因此才會相識。
寫到這裏就差不多了,即使我們和你們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聽見你們所分享的種種往事,我們都為你們這段美好的愛情而感到高興,也很嚮往。雖然曾經的年華不再,但你們仍能保持最初時的那段感情,創造更多幸福美好的回憶,也祝願你們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每天都能開開心心,幸福美滿。
祝
一切順利
保馬學生
林熙緩、黃恩桐敬上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最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掙扎、奮鬥, 沒甚麼可抱怨的。——題記
「當時九歲下來香港本來是為了讀書的,但我婆婆她重男輕女,就不給我讀書, 叫我幫她照顧小朋友。」還記得我在聽到這句話時發出了一聲嘆息,心疼那時同是九歲孩子的婆婆卻要被逼無奈挑起大樑去照顧別人,難以想像那時的她是否會為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憤恨,又或者在夜裏透過稀疏矩陣的窗格想像未來辛苦的每一天。
可婆婆跟我說她當時也是懵懂無知,只能大人說甚麼就跟著做,也沒有自由可言。忽然間我也覺得現在的日子也閃出了零星的燭光,與婆婆的兒時相比,現在的我未免幸福了太多太多: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有著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我看來唾手可得的生活,父母每天對我的絮絮叨叨,一日復一日讓我覺得枯燥無味的上學天,於婆婆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
後來到了十一二歲時,在她的堅持之下,去讀了一所夜校,學習基本的知識。讀了幾年後便出去打工,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機器縫製衣服,雖然工作相當繁忙,但是能夠賺到足夠的錢養活自己。婆婆說打工的日子還是很開心的,認識的都是同齡人,大家都相談甚歡,最重要的是能靠著自己的雙手掙錢,日子也在繼續著。
婆婆有兩個兒子,兩個孩子相差六歲,似乎學習上也相差甚遠。她說大兒子更加讓她省心,從中學讀的就是九龍城的名校,後來升上理工學院,畢業後還進修了碩士。但小兒子的學習就有些差強人意,覺得自己讀不了書想去做警察,然而婆婆就堅定的說:「你沒有文憑只能從底層做起,就算能夠堅持,晉升空間也極其有限,以後怎麼養家糊口,多讀一年。」後來因個人原因去了澳洲讀大學,期間認識與他相伴一生的另一半,於是在學業完成後就在澳洲定居了。
在我看來,婆婆毫無疑問是個完美的母親,她面對孩子物質上的過分要求,坦然跟他們說任何想要的東西都要靠自己去獲取,你要以其他合法渠道來賺錢達成你的目的,所以她的大兒子在初中時就靠著給小一的學生補習賺取零花錢;而在小兒子不想繼續學業時,她又嚴肅並語重心長地給出最有利於他的意見。婆婆與天下所有母親一樣,都一心為了孩子的人生著想,雖然孩子們往往會覺得父母過多干涉自己的生活,沒有真正的自由,但他們總有一天會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是真心希望你過得好。
其實,我更從其中感受到了一名女性的力量,也是一位母親的力量。在經歷早期的種種不公平的生活下,她依然堅持要去讀書,以學習去獲得知識。在我看來,說出女性不用讀書的人必是堅守些諸如「夫為妻綱」這類倫理、滿嘴仁義道德實則自私自利的小人罷了。我們為甚麼要接受教育,為甚麼要學習?是為了使我們更加清晰和理智,養成健康正向的底層邏輯。對於女性而言,教育也意味著更多機會去擺脫傳統的性別固化,使她們不用淪為生活的附庸,也不用為了遵循他人設置好的生活軌跡去結婚生子。我相信婆婆是這樣的人,願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跳出框架,追尋自己理想的人生。呼應了「女性能做到任何她們想做的事情」這句話。
「你們這代人對自己有計劃,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婆婆的這句話令我印象頗深,她肯定了我們這代人並不似他們那代那般,對自己的生活十分迷茫,彷彿被大霧層層遮擋;我們有理想有計劃,清楚自己想要甚麼然後付諸行動。但正如她所說,這也是把雙刃劍。我們清楚這個世界的無邊無際,清楚自己要面對的層層困難。但這個時候,我們卻膽怯了,沒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我們害怕失敗和它隨之而來的後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上代人缺少的是機會,我們缺少的是勇氣。所以要論哪一代人更容易,我相信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個標準答案,但我期望我們更要帶著這份已知的危險去不斷探索未來,才可稱之為真正的不負年華。
我敬佩婆婆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時也心疼她的獨立。在與她的幾次談天中,她每次都期待我跟她對話,我也跟她分享我最近發生的小事,就好像對待家中的長輩一樣,她的平易近人和慈愛在我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希望以此文紀念婆婆的前半生,也紀念幾次聊天的時光。由衷希望婆婆能身體健康,聽從醫生的建議來設計飲食;兒孫滿堂,疫情早日結束後與你在澳洲的兒子見面,他們都很想你。也謝謝你喜歡我,也期望這篇文能帶給你滿滿的回憶。
「這當然不是結束。只要我們活著,就一定能團聚。以某種方式,在某個地方。」這句話送給你。就好比我們的人生,仍在繼續。
婆婆在香港出世長大,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幼時婆婆住在四周被田地圍繞的茅屋裏,後來屋子被燒了,就搬到市區裏的七層大廈。那裏環境也算不上好,大家用著公共浴室、廁所還有水喉,要用水的時候便從水喉那邊抽水搬回家去,煮飯時則把爐灶放在家門口。一家五口,便全擠在那一百尺的房間裏生活。
家樓下便是婆婆上學的地方,狹小的班房要容納四十多人,桌椅也擁擠地排列在一起。婆婆家裏條件差,有時沒飯吃,便等到夜晚餐廳打烊,到後巷拿剩餘的麵包皮到家裏沖糖水充飢,便當吃過晚飯了。婆婆讀的是下午班,中午便在學校吃了飯再去上課,一元一餐飯,僅僅有黃豆,午餐肉這些簡單的飯菜,婆婆已經很滿足,認為這便是簡單的幸福。放學後又會跟朋友玩遊戲,跳繩、踢毽子、跳飛機,好不歡樂。「以前沒有手機,便只能玩這些,不像現在的小孩,才五六歲便整日抱著個手機。」婆婆說道。婆婆以前還讀過天台學校。但因為天氣太炎熱,才搬了下來讀書。
婆婆成績很好,是班裏頭十名的常客。她還說自己很喜歡讀書,喜歡作文、畫畫。中秋節時,家裏買不起燈籠便自己製作。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身為家中長女的她底下還有兩個弟弟,便只讀到了小學畢業。為了補貼家用,她早早便外出工作,做過的工作數不勝數,有包裝、織毛衣、鐘錶行等等。我也慨嘆到當時婆婆的年齡也不過和我現在相仿,便要挑起家裏的擔子,讓我十分佩服的同時也有點心疼她。
到了二十歲,婆婆便結了婚,在工廠工作時與丈夫相識,閒暇時間便一起去旅行,一來一往便互生情愫,最後喜結良緣。婚後婆婆漸漸不再工作,多是負責家務, 有了小孩後,更是專注於照顧孩子。
婆婆喜歡去旅行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沒有疫情之前,婆婆可謂走遍了世界,不但常常回內地旅行,更經常出國旅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婆婆這麼對我說。例如去俄羅斯,歐洲國家,到澳洲潛水看珊瑚,到日本賞櫻花。聽到這些經歷時我更是連連感嘆,婆婆敢於嘗試新事物,願意舟車勞頓去旅行,開闊自己眼界,去遍世界各地,也此生無憾了!
我聽到婆婆說她自己有做義工,在疫情下派發防疫包給獨居老人,以前也有到中心去教老人家寫生字、詩句。我覺得婆婆身上有許多當今年輕人未曾具備的品質,例如樂於助人的精神、勇氣。我認為婆婆這一生都過的十分有意義,但從她的話語中,我聽到她為自己兒時無法讀書而感到遺憾,她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所以沒辦法繼續讀書,縱使她成績還算不錯,但只有她的弟弟成功升上了大學。我想這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但諷刺的是,現在有條件的人們卻不如以前的人努力,儘管他們不愁衣食住行。
最後,我們應該多多關心如今社會上的老人家,他們缺乏關愛,其實他們很樂意與別人一起聊天,分享生活趣事。我們將來也會變老,所以多關心長者其實也是為了以後變老的自己。
袁繼英女士原本的名字並不是袁繼英,而是袁桂英。當年辦出生紙的時候,別人聽錯了她的名字,把桂花的「桂」聽成了「繼」。當袁婆婆十八歲時辦身份證,她將錯就錯,並沒有修改名字,而是繼續使用「袁繼英」這個陰差陽錯而獲得的名字,讓她在那個年代不會與許多人撞名叫「桂英」,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
其實袁婆婆與我印象中的長者大有不同,她懂得使用當代年輕人所使用的社交軟件,例如:WhatsApp、ZOOM、Facebook 等等,還會為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Ann。打破了我對長者的舊有觀念,讓我明白到現今的長者也會趕上潮流,去學會使用不同的社交軟件,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日常。
袁婆婆做過形形色色的工作,例如:包裝工廠、五金工廠、馬會餐廳等等,擁有很多不同的工作經驗。她古道熱腸地與我們分享她的工作經驗:「做餐廳要快手快腳,因為每次賽馬完結後,都會有多不勝數的人來到餐廳點餐。」其次,她的一技之長是織毛衣,她可以做到一日織二十四幅十二針的毛衣,讓她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可以擁有每個月三千多的薪酬。另外,她在婦女會學過家務助理、陪診、陪月、關於老人中心的工作等等,她懂得各式各樣的技能,讓我不禁敬佩,她真的做到「活到老, 學到老」。
實不相瞞,袁婆婆是個熱愛旅遊的人,她多年工作以來,儲下了不少旅遊資金。她十分喜歡去欣賞當地文物、建築物和教堂,例如:俄羅斯、西歐、北歐等國家的教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去過北極,還幸運地看到了北極光,她感慨道:「我四處遊歷過不少地方,不枉此生。」她非常建議我們在疫情後,多出國去欣賞當地建築和了解當地文化,她說:「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在課室聽老師講解和在書本上了解歷史,跟親身到那些國家見識後,心態會有所不同。」每次我們一談到關於旅行的事時,她都能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述她在旅遊中遇到的事跡,分享了不少她與朋友去世界各地旅行的經驗。例如:收拾行李的時候,要準備杯麵以及餅乾,避免吃不慣當地食物而肚子餓。這讓我恍然大悟,下次去旅行也會準備一些乾糧避免吃不慣當地食物。她不愧是擁有許多旅遊經驗的人呢!
為了記錄袁婆婆昔日去過甚麼地方,我用了軟件製成了屬於袁婆婆的「地圖」。每個她去過的國家都會記在「地圖」上。讓袁婆婆不再需要看之前旅遊團的收據單和宣傳單張來回憶起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希望她在疫情結束後,繼續出國旅行,解鎖她未曾去過的地方,並把旅遊期間所拍攝下的照片貼到「地圖」上,擴張她的旅行地圖。
Alan 是一個心態和身態都很年輕的人,與他相處的過程都感覺不到面前坐著的是一位老人家,而且聊天的過程沒有代溝,能夠輕鬆、愉快地聊天。
Alan 小時候最深刻的事是在他六、七歲,他與他的二弟去大水坑玩水的時候,突然二弟跌了落水被水沖走,Alan 立即去救他。過了這件事之後,Alan 和他的二弟有好幾個月都不敢再去大水坑玩了。而Alan 小時候最喜歡玩的遊戲是去捉蟋蟀,然後與其他小朋友去較量。
Alan 由小到大的數學成績一直優異,在中一的時候,已經在學習中二、中三的數學。在學校,同學們的試卷都是讓他去批改的,數學成績優異可以說是天分。在Alan 中三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他沒有就此怠惰,而是承擔家中責任,同時打兩份工:臨時工和私人補習。每天除上學和打工之外,還要照顧他的三位弟弟,每天放工後,他就到球場去捉弟弟們回家。回到家後,就要檢查他們的功課和學習情況。他亦定了一些規矩,若違反了則有懲罰,跪洗衣板一炷香的時間,而Alan 亦會與弟弟們守所定的規矩,可以說Alan 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哥哥。
Alan 大學修讀banking,大學之後亦做相關的工作,Alan 在工作方面是一個一絲不苟、守時的人。他做任何事都很仔細、認真,能夠自己一手操辦很多事,沒有手下不敬佩他。而他無論做任何事都很守時,沒有遲到過。他認為守時是講信用的表現,守時能夠為自己留下好印象。而工作緣故他需要去不同國家,當中他遇到很多奇妙的事,是我們難以經歷到的。六十至七十年代飛行技術落後,他有次飛到上一萬公尺左右的時候,竟然有雲入了飛機,人與人在很近的距離間都看不到對方,當時搭飛機就好像用生命來搭、很危險,而這些經歷是我們現在難以遇到的。
Alan 與他的子女的相處就好像朋友一樣,以朋友的方式來勸導他們,他認為人應該要有獨立性,無論是思想還是行動。其次,努力讀書是很重要的,他認為只要你勤奮讀書,用盡全力,成績不好也沒有關係,他會加以鼓勵。如果下次的考試或測驗有進步,無論多少都有獎勵。但若沒有努力讀書,沒有用盡全力,而成績不好就會有懲罰。他亦會像管教弟弟們時一樣,立規矩,然後跟子女一起守規矩。
退休後的Alan 還是喜歡去旅行,去不同的國家遊歷、玩耍,例如:英國、加拿大、日本等。而最近這幾年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出國,他就每個星期去圖書館借書看。每次他都先去歸還上次所借的圖書,然後再借新的書。書的種類不限,他任何書都看,這亦是他學識淵博的原因。而他每個星期都有堅持去圖書館,所以說學習是無止境的,是沒有歲數限制的。
1936 年12 月出生於台山市的黃騰達伯伯,現年八十六歲。
黃伯幼兒時,他的父親已到美國賺錢養家,三歲時母親離世,他被交由嫲嫲照顧。他在故鄉念台山小學,只要不用上學他便會幫鄰居種地,從不會抱怨,亦不求回報。青年的他獨自一人離開了故鄉,到了廣州念中學——潮境中學,並認識了他一生的摯愛。黃伯中三輟學,開展了他製衣之旅,亦成了他上半生的職業。
二十四歲的他和太太步入婚姻殿堂,二十六歲誕下了長子,同年獨自一人以華僑身份搬到香港,待一切安穩,便隨即帶同家人來香港共享天倫之樂,亦加入華潤工廠,直到六十歲退休。
這是他上半生的故事,看似平平無奇,掀不起任何的波浪,但實質偉大。他是家中的頂梁柱,是太太的依靠。他向我訴說當年與太太的故事:中一開始相識,太太中學畢業便與他結婚,當太太打算放棄讀大學的機會時,黃伯卻給她莫大的支持,鼓勵她完成大學的學位。流年似水,他感激太太一直以來對他的付出,對家庭的付出,孩子的出生亦全歸功於太太,他認為與太太一直的幸福秘訣,是二人儘管走過高山低谷仍互相支持、坦誠相對。
而他下半生的故事,更是精彩。我曾以一幅畫比喻他的人生:兩隻風箏,一隻飛得較低,一隻飛得較高。兩隻看起來都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後者像他的下半生脫下了枷鎖,在美麗的藍天翱翔。
六十歲的他退休後,整日都清閒自在,在與公園朋友的交流中,啟發了他做義工的決心。希望藉他小小的能力,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他更因孫兒的鼓勵決定學習如何使用電腦,他到社區中心報名,這一次的報名便學了二十多年,亦學了吉他。黃伯自豪地向我道出他學習了的曲目,有三百多首。他多次告訴我,他的目標是「終身學習,回饋社會。」,社區中心已成為他第二個家。他感恩現在擁有的一切,但唯一的遺憾是他無法盡孝,「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早逝,照顧他的嫲嫲亦在他的青年時離去了。黃伯是個懂得感恩的老人,如果幸福是一條方程式,黃伯的幸福秘訣:知足 + 健康 = 幸福。幸福的方程式是由自己來定義,不一定是多大的成就。
人生很短暫,但不一定要活得多精彩才值得;因為日常的瑣碎,也是生命一部分的美好。
人生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但假若每個人經歷都一樣,人生豈能稱之為獨特細緻?
1953 年岀生的蔡女士(Mandy 婆婆)是一位多子多孫的退休老人,我接下來將她美滿的人生劃分成四個階段:
一、 愉快開心的兒童期
二、 職場打拼遇上真愛的拼搏期
三、 生兒育女、見證兒女成長的養育期
四、 幸福的退休期
我們一起用時光機回顧婆婆一生的風光吧!
一家居住於大埔的Mandy 婆婆小時候面對著停水、家庭貧窮等問題而放棄讀書,但這樣無阻積極活潑、充滿童真的她探索這個世界。她熱愛畫畫、聽歌、作文。其中的作文畫畫更加多次獲得老師讚賞!我相信這也是絕大部份人最開心、最歡樂的兒童期。即使五十多年後回顧,這一段時光依然是最難忘呢!
隨著時光機的進發,我們也來到了拼搏期。
婆婆在百貨公司工作,她因為工作要經常調動,在一次偶然的調動中遇到了她一生的所愛之人。兩人志同道合、一見鍾情。這是多麼突然和幸福的愛情啊!職場雖然辛苦,但如果有個人一直默默地支持你、在意你,難道還不是一位願意雪中送炭的愛人嗎?時至今日,這段愛情依然在長跑中呢!好甜蜜啊!
時光機進發!衝啊!
這裏是醫院,手術室外有一名男子很焦慮地如發瘋一般不停抓自己的頭髮,這時手術室的門開了,這意味著小嬰兒誕生了……
這名男子一生目睹過婦產科手術室的門開了兩次。
婆婆有一對兒女,從嬰兒時期直到讀大學都陪伴著他們,她不惜放棄工作只想一心一意照顧好兒女。這可能就是為人母親要明白的一種責任和使命,這種使命感也成功讓她培育兒女,使他們學業有成。兒子屬於運動型,畢業於英國大學;女兒則勤力堅持,擁有流利的日語,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這樣的開花結果難道有人不想望嗎?從細心照顧直到兒女成長變得獨立,有能力在外打拼。這樣的母親多偉大啊!
時光機也到了終點站。
今日接受訪問的Mandy 婆婆也早已踏入退休期,子女從她身邊離去,變得獨立自主。但豐富的人生又怎可能受限於這些?她的生活可能比大多數人還要豐富呢! 婆婆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義工,常利用空閒時間做一些義工工作,例如送飯給獨居老人、參與慈善買賣等。「不求回報,只希望他們獲得幫助。」這一句便足以表達她的愛心。她更經常到婦女中心教導瑜伽,雖然婆婆將近七十歲,她的皮膚還是那麼光滑呢!
婆婆的一生可謂是十分豐富,在貧窮的環境中樂觀正面,在兒童期依然可以充滿快樂。踏入社會又遇到一個會雪中送炭,陪伴著自己的愛人。兒女出生一直陪伴到他們自主,退休後還在幫助他人。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婆婆能夠積極樂觀面對生活,不斷充實自己。之所以這樣界定四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人生最風光開心的時候, 生活不就是為開心嗎?
婆婆你好偉大!
何日超伯伯出生在香港,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小時候,伯伯一家居住在荃灣,伯伯一家的家業是漁業,他的爸爸負責運送海上貨物的,家中有不少貨船、小船,伯伯有時會回憶起和兄弟姊妹一起躺在船上睡覺的快樂時光。除了在漁船上遊玩,伯伯小時候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和各式各樣的遊戲,他告訴我,以前的玩具都是自製的,像竹蜻蜓、竹筒氣槍等,以前沒有手提電話、電子產品,和小伙伴玩石子也可以玩一個下午。伯伯告訴我,現在玩具可以買現成的,但以前都是需要自己製作的,用一支竹也可以製作幾樣玩具,即使沒有電子產品,他的童年一樣很快樂。
何伯伯的家雖然是從事漁業,但伯伯自己卻不擅長游泳和各種水上活動,所以海上交通並不適合他。何伯伯有另一樣興趣,那就是陸地交通。車,是伯伯最喜歡的事情,從小時候喜歡踏單車,到長大後喜歡揸車,伯伯當過不同類型的司機,例如吊機車、私家車,甚至旅遊巴。伯伯回想起當年考車牌比起現在容易很多。伯伯將自己的興趣變成專長後又變成了他的職業,各種汽車和司機的角色充斥著他整個人生,直至退休後仍會對揸車的日子念念不忘。
除了車子之外,伯伯生命還有一些對他很重要的人,例如他的女兒。伯伯有一個可愛又孝順的女兒,他和女兒的關係很好,她每個星期都會在百忙之中抽空來探望伯伯。而伯伯亦是一位很稱職的爸爸,他會理解和尊重女兒,又會在空閒時間做飯給女兒,即使在疫情下亦沒有影響他們兩父女的感情,他的家仍充滿著愛。
伯伯退休後,他的生活並沒有停止,雖然不能繼續揸車,但他仍會去旅行學習一些新事物,例如到中心學習手提電話如何使用,有空便會在家看看電話、電視,或做做運動、做做家務,每天的生活依然是平凡又充實的。
伯伯告訴我,他的生活不會像電影般充滿刺激起伏不定,但平凡又充實的生活亦令他十分快樂,他鼓勵我們多讀書,有煩惱便積極解決,不要為生活的問題而想不開,這樣便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潘婆婆在深圳一帶出生,雖然在大陸出生,可是在幾歲的時候便因爸爸的工作關係移居到香港,其後再沒離開過。所以當我問起她對深圳的印象時,她是完全沒有的。對於她來說,香港才是她的故鄉。
潘婆婆的爸爸來香港是做生意,可是在她的那個年代,做生意不代表能夠賺很多錢,據她所回憶,以前爸爸一個月可能只能賺到十幾二十塊的薪金,所以對她們一家來說,一天只要能吃到兩餐就已經很幸福。(那時有十分多的人甚至吃不飽呢!)
而潘婆婆的教育程度是頗低,即使連在現在這個年代最常見的小學也沒有,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那時政府的資助太貧乏了,現在在我們這個世代看來正常的十二年免費教育,在那個年代根本完全不存在。對於潘婆婆這樣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來説,能做到的只有犧牲一到兩個小孩,而犧牲的小孩永遠都是比較大年紀的那幾個,潘女士很不幸就是家中較大的幾個。她要負起照顧細佬妹的責任,幾歲開始便到爸爸的公司幫忙,在家時便要幫忙家務方面的事,對她來說唯一的學習機會便是教細佬妹做功課, 大家有時候會坐在一起研究一下功課的解法,而潘女士藉此機會也能學習到一些基本知識。
而潘婆婆的性格是愛學習新事物,所以到了現在還會對爸爸有一點點的埋怨,埋怨當初沒有給她上學的機會,要我説的話,對她來説更多的只是一個遺憾。
而就是因為她願意亦很想學習新事物的性格,即使現在到了老年,潘婆婆也有不斷的參加一些課程,有社工、急救等等十分多的證書,亦證明了學習與歲數完全沒有關係。
關於愛情方面,現代人對於愛情的看法可能是浪漫的,可在那個年代,完全不然。,據她的回憶所說,拍拖,這種看上去情侶一定會做的事情,那年代,起碼在她的情況來說,是沒有的。
那時候她的婚姻是由父母決定,父母挑選過那麼多人家之後,看到誰的條件比較好,便把女兒嫁過去了。主要是在當時重男輕女的時代,女家嫁過去男家以後便由男家的家人養,嫁一個便養少一個,對當時不太富有的家庭來說是十分划算的。而這一嫁也不代表愛情的浪漫,更像是一個枷鎖,從此以後便鎖住了她。
而潘婆婆到了現在也有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讀完大學有著不錯的工作。,可惜的是並不能常常回家探望她,這是因為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室,有著自己的家庭,時間自然也不會有那麽多,可是潘婆婆也沒有因此而傷心,反而十分體諒他們。但長時間自己一個在家可能真的很孤獨,幸好在她住的那區有社區中心,讓她即使沒事做也能下去和社區中心的朋友聊聊天,就這樣優哉的度過每一天。
而每次社區中心有一些實用的課程她也會去參加,藉此增值自己,也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