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廖玉怡

那默默承擔的笑容

廖玉怡

婆婆的名字叫姜梅珍,今年七十二歲,她是本地人,只讀到小學階段。離異,現在是獨居老人。姜婆婆有一個姐姐,自己有一個大兒子和兩個女兒。兒子最大,一九七五年出生,今年四十八歲,二女兒小三年,今年四十五歲了;最小的三女兒是年的,一九八零年出生,今年也都四十三歲了。

 

婆婆小時候家境貧困,她說:那時候窮的得連買鞋子的錢都沒有,只能穿別人穿過的、不要的、破破爛爛的鞋子。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因為沒有餘錢可上學讀書,便只能早早的出來打工,為家裡分擔。那時媽媽還會給她五毫紙,讓她去酒樓買點心吃,一邊吃一邊看著電視。那個年代,塑膠是很貴,很值錢的,所以婆婆經常偷偷拿她媽媽的塑膠梳子拿去換麥芽糖吃,結果被媽媽發現後,免不了一頓罵。

 

現在婆婆會偶爾上教會,因為教會有不同活動,帶婆婆去不同的地方見識,例如:迪士尼、游輪、去長州等……過得開心且充實。婆婆休閒時也會去烹飪,她最擅長的便是煲湯,時不時也會試試不同菜式,如豬骨湯、雜菜湯等。

 

婆婆的兒子小時候沒心思去讀書,現在也只能依靠勞動力來維持生活;二女兒不幸離世,那時婆婆還以為自己沒有太過傷心,可過了一年後才意識到女兒真的離開。三女兒則是從事美容行業的。

 

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婆婆身穿樸素的衣服,戴著一頂紅色的帽子,帽放在背後,這是婆婆給我的第一印象,很活潑可愛。在聊天時,也常常笑得開懷,感覺她是很開朗樂觀的。但當她講述自己不太好的遭遇時,還是笑呵呵的,這便讓我覺得其實內心要有多強大,才捱到過來,那個笑容便更像是種掩飾了。婆婆默默承擔著一切,這也是我對婆婆的尊敬和佩服。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卓芮

富盛是,凡事嘗試。

李卓芮

蘇婆婆,是一位年過七旬的長者。她和我們印象裡的長者不同,蘇婆婆似乎有著用不完的精力,做甚麼事情都充滿活力。而且她還十分願意嘗試做不同的事。這就是為何她每天都過得很忙碌,但很充實快樂。

 

蘇婆婆的童年生活可謂是一波三折。出生在香港的她,卻和爸爸媽媽到了廣州越秀區,做起了大排檔的生意。上學時期的蘇婆婆,成績不俗,科學更是她的拿手好戲。她很熱愛學習,每次提到讀書的那段時光,她便總是面帶笑意、語帶興奮地訴說著。可是天意弄人,讀完中三後的蘇婆婆因為種種原因便要輟學了。沒有上學,也沒有工作的她,被國家分配到了寶安區參加「上山下鄉」做「知青」。

 

蘇婆婆回想起做「知青」的日子,仍覺很艱苦。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更沒有橋。沒有水,只能擔著擔子到山上打水;沒有電,只能用水火燈。只有泥路十分不方便;想要過河,沒有橋便只能踩著木板過,十分危險。那時糧食也很缺乏,有麵粉、水和鹽混著吃,便算是一頓好飯了。房子也是自己建的,床是木板做的。這樣的日子是名符其實的「吃不飽睡不好」。「上山下鄉」的主要工作就是種水稻,割水稻的鐮刀經常會把手劃破,夏天很曬,在田裡幹活很曬很辛苦。即使戴了斗笠,臉還是曬黑了,只有斗笠繩子遮住的地方是白的。

 

儘管生活與以前讀書時出現大轉變,可是蘇婆婆仍然很樂觀,每天積極地幹活。或許正因她的正面樂觀正面,讓她認識了後來的先生。蘇婆婆的先生是大學畢業回農村做貢獻,因為年紀相仿,所以經常會到宿舍一起唱歌跳舞,就在這時他與蘇婆婆慢慢熟絡起來,後來便在一起了。那時先生經常會騎著單車載蘇婆婆,讓她不用走泥路。可不要覺得一輛單車有甚麼了不起,那時有單車已經是件特別厲害的事!即使時光匆匆過去那麼多年,蘇婆婆想起仍會覺得有些害羞。

 

回到香港後的蘇婆婆,每天的生活主要就兩件事:一是幫子女照顧孩子、二便是和她的老友打麻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天都重複著同樣的生活。直到有天,一張傳單吹到了正在打麻將的蘇婆婆旁邊。是社區中心的一個環保講座,她好奇甚麼是「環保」,於是就和她的「雀友」一起參加。從此,便激發了她做義工的興趣。蘇婆婆一開始只是參加活動,到後來成為義工,開始策劃活動等⋯⋯她的生活便不再只圍著孫子和麻將轉了。生活豐富了許多,也更快樂。

 

我從蘇婆婆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凡事先別拒絕,先嘗試。」身為義工的她,常常要完成很多不同的事,很而多事都是以前從未嘗試過的。可當別人提出想讓她幫忙時,她從不會拒絕,而是先答應下來,再自已慢慢的琢磨研究。最終她不僅能成功的完成別人交代的事,還能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新知識。而「玉萍偶」便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是由蘇婆婆親自創作並以自已為名的「玉萍偶」,是蘇婆婆一生中最難忘的物件之一。

 

現在,蘇婆婆每天的生活雖然非常忙碌,但充實得很,她會到不同地方教「老友記」唱歌、跳舞、做手工等。她也經常笑稱連子女請她喝茶,都沒有時間。蘇婆婆這種積極樂觀、凡事都敢嘗試的態度,正是我輩所應該學習並實踐的。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陳朗晴

遺失也好,帶著感恩重新出發

陳朗晴

她說她是個無記性、讀書不理想、普普通通的人。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個和藹可親、開朗的人。之後聊了些學業方面的問題,她告訴我要趁早讀書,增長知識。

 

當婆婆談起她深刻的經歷,兒時環境困難,父親仍讓她讀書。可惜自己記性差,無心向學。若再有一次機會,她會刻苦學習,多結交朋友,或許人生會不一樣。

 

婆婆家中三兄弟姊妹,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弟弟讀到碩士,海外留學後回港。他記憶力好,讀書勤力,所以考試成績好。現時婆婆有英文不懂,弟弟就會教她。無可奈何,自己記性不好,現在記得,但不一會兒又忘記了,特別在新冠後,更加容易忘掉。只能多看些中文書。

 

雖說「一支竹會易折彎,幾支竹便折斷難」但她的兩個女兒很少溝通。婆婆與妺妹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因此也沒甚麼交流。母親重男輕女,加上弟弟讀書好,賺錢多,母親就更寵他了。婆婆不介意母親這樣,因為自己本身的成績差。但也不能因此而對母親不好,因為母親始終是生養我們的,所以要孝順父母。

 

婆婆小時候住在中環木屋,要燒柴煮食。父當親發脾氣時,便用木屐打人。有一次父親往她身上扔木屐,弄傷了眼角。因為沒有去醫院處理傷口而留下了疤痕。她沒有恨父親。因為當時家裡非常貧窮,而父親是經濟支柱。父親要拿襯杉、棉胎去當,當完的錢就拿出來買食物,交學費,因此便體諒父親。

 

以前學費很昂貴,單是小學的學費便五大元。那時五元已是許多錢了。她讀書讀到初中,本來考上聖保羅男女中學,但母親問:「若中學不收你,我就不交學費。」婆婆便說不知道,最後因為母親不清楚,便沒有交錢,只好自己轉讀夜校。年少不懂社會,認為不讀書更好。等婆婆長大後才明白讀書的重要,至少能讀懂報紙。

 

成人後,在別人介紹下認識了後來的丈夫,二十一歲便結婚了。當時來說是遲婚了。可是後來四十多歲便離婚。她說「經一事,長一智」,再次重新出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能有傷害別人的壞念頭,但是亦不可太相信人,防備他人。

 

初初離婚時,挺徬惶。因為年紀大又無學識。年輕時過做文員,三十年後的社會工作轉型了,更加沒有工作適合自己。好幸在弟弟介紹下她入了醫管局工作,也足夠自己生活。

 

大女四十二歲才結婚,她認為四十幾歲才結婚不好,始終生育年齡都過了。所以她女兒現在都尚未有兒女。大女會考「擔梯」,科科「肥佬」,是舅父帶她去加拿大讀會計。留學期間,她女兒賣西餅,與外國人溝通多,英文便進步很多。大女兒算是比較聽話,而小女兒則完全不聽父母言。小女兒與她甚少溝通、多衝突。小女自小患哮喘,不聽老人言的結果,便是如今氣管一直不好。


婆婆喜歡參加中心的活動,旅行、食飯、太極、摺紙⋯⋯。婆婆今年去了長洲,是相距五十多年後再次踏足這地方,與昔日相差甚遠。以前的長洲的特色小食,現在都變了樣。張保仔洞、天后廟、新娘潭⋯⋯也都不一樣了。隨住時間流逝,很多東西都遺失了。婆婆說她曾經有一個袁世凱的銀幣,不過被人搶走了。還記得彈一它下就會發出「登⋯⋯」的一聲,很長的聲音,十分深刻。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佩君

楊婆婆的義工人生

李佩君

楊婆婆是位義工,一次機緣巧合下,在家附近看見「招募義工」的橫額,便有了做義工的想法。當時她總想著家中有老人家,便抱著可以多學一項技能的心態,踏上義工之路。怎知一做便是數十載。

 

還記得起初也只是幫長者量量血壓、偶爾陪陪長者去旅行、觀賞花展等,讓長者有人伴陪自己的感覺,不再感到孤單。

 

後來的義工服務中便有了一種「過世服務」,即是輔導如何面對身邊人過世或協助他們渡過難關,令他們不會過於傷心。但由於要經常出入殯儀館,楊婆婆也因此受到了家人的關心,出門前也會提醒她要小心點。

 

各種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中,楊婆婆首要學習主動關心長者,以及了解他人需要,這使她的觀察力變好,也令自己更敢於表達。「過世服務」看清人生百態,生離死別也屬正常,也逐漸習慣,這也無疑改變了婆婆自身的價值觀。

 

不只在擔任義工時會關注長者,即使在路上看到長者慣性直接在車輛之間走過,婆婆也會擔心他們的安危。看見一些長者因交通意外而離世的報道,自己也會提高警覺:如在過馬路時,也會看一看車子是否停下才走;也不會與別人打電話,以免分心而引起交通危險,保障自己與社會。

 

楊婆婆曾說過她最珍貴的事物,是小時候家人帶自己到影樓拍的照片,相中有四人婆婆。那時不但是黑白菲林照的年代,而且拍照的價錢不菲。即使已過多年,照片乃妥善保管,把家人珍貴的回憶印在心中。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霍然

「男仔頭」的朱婆婆

霍然

朱婆婆於一九五二年出世,是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朱婆婆很喜歡玩音樂,平時喜歡去大會堂聽音樂,也懂得演奏琵琶、結他、古箏、牧童笛。她也很享受幫助他人,經常參加不同類型的義工服務。

 

朱婆婆笑稱自己是「男仔頭」,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敢。獨自開舖頭,獨自照顧兒子,甚至要獨自面對病魔⋯⋯就算不會做,也依然會不斷學習和嘗試。

 

朱婆婆說過:「封建的 『重男輕女』思想,我們無法改變,唯有自己珍惜自己」。小時候朱婆婆小時候的家裡重男輕女。家裡人不讓朱婆婆上學,要她留在家中做家務。朱婆婆不甘心自己的求學之路止步於此,於是便白天做完所有的家務,晚上再上夜校。雖然不能上普通中學,但能繼續讀書,朱婆婆已經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朱婆婆是個堅毅的人。年輕時她患病、又和老公離了婚。不僅獨自面對病魔的折磨,還獨自撫養年幼的兒子成人。朱婆婆有提及到,她慶幸自己的兒子很勤奮,為人品格也很好。朱婆婆從小到大,身體都比較虛弱,小時候時不時會暈倒,但醫生卻不和她講她患有什麼病。直至長大後,朱婆婆去看私家醫生,私家醫生才發覺朱婆婆的身體有小小問題,並安排她做全面的身體檢查,終於發現了朱婆婆的病情。朱婆婆的兒子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朱婆婆的病情需要盡快手術,婆婆卻始終不肯,擔憂年幼的兒子沒人照顧。醫生說朱婆婆的病是「定時炸彈」,再不做手術,會有生命危險。朱婆婆本來不怕死,但現在有了兒子,有了牽掛的人,擔心自己離開了,兒子沒人管,所以最終她還是咬緊牙關,狠心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街坊照顧。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方詩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