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吳若琳

一位與眾不同的長者

吳若琳

人的一生猶如天上的彩虹,雖然是短短數十年,卻可以活得多姿多彩、鮮艷奪目;即使變老了,但我們仍可以憑着自信活出絢爛的人生。或許老了並不是人生的盡頭,而是人生中的另一個新開始,讓我們再次演繹不同的「我」,本次展覽主題為「舊物重生」,而我相信我採訪的長者正正符合本次主題。

我採訪的長者是一位六十九歲,名為李有成的慈祥伯伯。李伯伯是一名獨居長者,他在年輕時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但因為某種原因而離異了。雖然他只是一個人,但他卻沒有飼養寵物,因為他的生活一點也不孤單,一點也不寂寞。他從事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如工廠工人和餐飲業從業員,從而累積了很多人生經歷和見盡人生百態。由「生命說」活動創辦至今,李伯伯都非常積極参參加,從未錯過任何一期活動,可以說是「生命說」的「老玩家」了。經過幾次相處,李伯伯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我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在未遇見李伯伯前,我總是認為長者都是灰沉沉的、健忘的、古板的、不容易相處的,但李伯伯卻與我印像中的長者截然相反,他開朗、健談、樂觀、有自信和積極。

李伯伯對香港的大小事情都十分熟悉,好像一部攝錄機般,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他既會細味地回憶過去,同時又會深沉沉的思考未來,他的記憶力真的令我佩服不已。此外,李伯伯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長者,他熱衷於參加不同類型的社區活動,例如學習飛鏢和北歐健步行。

同時,他也很積極享受人生,熱愛到世界各地遊玩,訪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美食和不同的經歷,或許你曾經到及的地方,其實早已留下了他的足跡和回憶,由此可見,李伯伯是一個積極向上、愛自由、獨立和不古板的長者,比起我們年青人,他還更願意接受很多在生活中有趣的新事物。

整體來說,李伯伯的退休生活可以說是豐富而多彩,而李伯伯對他的不一般人生也十分滿意,他就像一隻蝴蝶一樣熱愛自由,不受束縛;也像一部攝錄機不斷記錄自己的經歷,又毫不吝嗇地向人分享他的故事;由過去、現在和未來,他都懷着自信和希望向着新的生活進發。

如果要選擇一樣物件來代表李伯伯,那麼一部實而不華的攝錄機絕對是一個不二之選。攝錄機的存在是為了記錄和保存重要的經歷和珍貴回憶,它透過記錄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百態和悲歡離合,去製作成一幅幅的畫面和一條條視頻,並有條理地儲存下來,讓我們可以隨時翻閱和回味過去種種,所以我認為李伯伯就好像一部攝錄機,把他的經歷儲存在腦海中,當他想回憶過去的時候,腦海便會搜尋過去的畫面和片段;當他遇到有趣的事情時,他的腦海也把這美好瞬間逐一記錄下來。

在和李伯伯進行採訪時,他的嘴上總是會強調一句說話:「人生有太多不可預測的未知數,不如好好享受當下。」對李伯伯而言生活安穩和平安順利是他生存的祈願,享受人生和探索新事物則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或許,我們都應該向李伯伯這種樂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因不滿足現狀和渴望自由,才能令李伯伯活出一個新的自己。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頌兒

生命的智慧

李頌兒

我訪問的長者是林楊賢,他差不多七十歲,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健談的一個長者,很樂意去分享自己經歷過的一切,讓我大開眼界;也很願意去抒發自己對於待人處事的看法,讓我獲益良多。

他童年時候,因為家境貧窮,父母目不識丁,哥哥又跟他的年齡相差很大,讓他讀書不好,機會也少了,很多事情也只能靠自己摸索,因爲沒有人教他,也沒人會問他怎麽樣,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他深信讀書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故此他即便在實用中學讀完三年後,出來找工作後也繼續讀書,只為了考好會考,爭取大學畢業,讓自己以後有更好的出路。他讀書期間做過五份工作,包括地盤的電器工人、寫字樓雜役、屠房雜工、大會堂服務員,以及在新界民政署做過,他轉工的原因莫過於要遷就上學時間和有更高的工資。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一九七七年考入樹仁大學,就讀Social Science,又因為工作關係而選擇了讀夜校。在一九七九年分科的時候,經過與妻子的商量後,毅然向政府申請二十個月無薪假,選擇了只有日組的Social Work。他選Social Work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爲這是一條好的出路,認為可以找到一份薪金較高的工作,因此狠下心,停工讀書直到大學畢業。終於在一九八一年大學畢業並於香港監獄署(即現在的懲教署)工作直到退休。他在這份工作中培養了小心、居安思危的心態,也看到了很多社會陷阱,因爲要知道他做的工作要是犯了錯,或許他自己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讓他會時刻擔心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而且因為重複性的工作讓他明白,每一個決定都會有一定的責任需要自己背負。他在這份工作中也能夠很好的發揮得到自己大學所學會的東西,有着社工的信念,管理好有限制的工作,而且不要衝破環境所限制他的框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也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當時候身邊人會說監獄署很黑暗,他然而相信自己信佛能夠保持自己的思想純正,這也是我特別欣賞他的地方,因為不是那麼多人能夠被身邊人質疑自己生活環境的不好時,仍能相信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不會被動搖,保持自己的初心和自己的理想。

他出來工作以後並沒有停止讀書,他又繼續進修專業的技巧,退休後更在中大進修仲裁與調解的碩士學位,退休後任職調解員,以及教授調解技巧,近十年因為多了人做和教調解而轉做義工,主打哀傷服務。他曾經有解釋過,因為從小資源等等也不比別人好,漸漸地會使自己會自卑,有一層心理陰影,他靠自己進修得回來的證書來給自己知道自己也不比別人差,重建自信心。

在訪問過程中有發現到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原來當時的監獄署也是紀律部隊的一分子,他隔一天就要在工作的地方留宿,甚少回家與家人相處,也因此他的兩名兒子比較依賴母親,與自己的關係也稱不上親密,而我就認為爲他的這個抉擇很偉大,試問誰不希望與家人一起生活?試問誰不想見證兒子長大的一點一滴?他為了家庭和工作而做出的抉擇,實在是很少人能做到的,而也是我所嚮往的,為了家庭而做出自己能力可及的犧牲。

他曾說過不會後悔或者改變自己的任何東西,因為已經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在他眼裡,若是要追求一樣東西,要專心之餘也要勿忘初心,要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要求自己突破。他相信每一個決定都有當時的一個原因,而他尊重當時的決定,而且他也接受自己,不與別人比較,因為他相信不比較會使生活充滿更多正能量,讓我知道凡事跟自己比就好,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較。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鍵臻

君子的胸襟

李鍵臻

開朗,是我對林叔叔初次見面的印象,他那雙眸中寫滿了故事,也許那與他經歷的事有所關聯。雖然他已經六十六歲,但是卻未顯衰老。

林叔叔在訪問的開始就對我說:「人是必須經歷四大階段——生、老、病和死。」出生、衰老、生病和死亡,現在他已經是在「老」這個階段。

接着,他開始講述小時候發生過的事。

叔叔有個七兄弟姊妹,在小學時候喜歡踢足球,住在觀塘,但是居住環境惡劣,不單是公共廁所,還沒有廁所門。以前林叔叔的家裡經濟條件差,但是鄰居非常好心地送米給他一家人,雖然只是有粥吃,但是林叔叔仍然感到異常滿足。林叔叔在小學最深刻的是在小六畢業,他與同學一起拿着畢業證書唱校歌。

在林叔叔十一歲的時候,他在一間塑膠廠裡打暑期工,工錢是 $ 6.5(不知道有沒有寫錯)。有一次林叔叔在廠裡不見了拖鞋,就問了旁邊的大叔:「你有沒有撿到我的拖鞋?」那大叔一聽就頓時就發火了。後來,林叔叔轉換了問法:「你有沒有見到我的拖鞋?」那大叔在旁指了一指,正是林叔叔所要找的拖鞋。經過此事,林叔叔明白到「撿」和「見」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卻截然不同,也明白到做人要懂得說話。

在林叔叔小學畢業後,他在長沙灣找到一間適合的中學,但是當他從觀塘前往長沙灣上學的時候,他心想:這樣不行啊!路程那麼遠,除了要支付龐大的交通費,上學也很辛苦,於是在一九七零年,就在藍田的聖言中學就讀中一。

在讀中學的五年時間,林叔叔有三位令他感到敬佩的老師。第一位是劉老師,她對同學為問答比賽進行訓練,在劉老師退休的時候,她把所有的退休金捐給學校。第二位就是神父,他把退休金捐到南非幫助當地的人。最後一位是教林叔叔英文的葡萄牙籍老師,他會把他的錢給一些沒有金錢吃飯的同學。

林叔叔常常對我說:「不要因中學畢業各散東西。」所以他還有五、六個認識了五十年的同學,而且經常見面。當林叔叔中學畢業後,進了觀塘工廠區,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職業,在他還在工廠區工作時,有一位同學向他遞上了一張紙,就叫林叔叔簽名,他簽個名後,就當上了公務員,原來那張紙是申請當公務員的表格,至今林叔叔仍然非常感謝那位同學。

林叔叔退休後的生活仍然精彩,他當義工去幫助那些沒有親人的人作身後事,他還去了戒賭中心,但並不是因為他愛賭。

林叔叔對死亡並不感到害怕,他勇於面對死亡,還希望在死後進行綠色殯葬。

另外,林叔叔令我領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例如「忍」字,他說刀加心才是忍,百忍就成金。他亦告訴我要終身學習,也要從失敗中學習,因此,他酷愛看書,看一些歷史故事。

林叔叔非常珍惜生命,認為需要活得有意義。我最敬佩林叔叔的是他的胸襟,他認為半斤就沒有八両,就像歌手許冠傑的歌《半斤八両》,出了半斤力,卻拿不回八両,普通人對這些會感到異常憤怒,但是林叔叔卻不會計較,遇到一些用言語傷害他的人,他亦不會生氣,一笑置之。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他會聽正面的歌和訊息。

林叔叔,在此,我寫了一篇關於您的文章送給您,另外奉上一個印了蓮花的環保袋,蓮花是花中的君子,您那廣闊的胸襟是君子的特質,因此蓮花非常適合您,希望您喜歡!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冼淑茵

舊物重生

冼淑茵

對象:Susanna

學歷:大學畢業

家庭背景:家中共有十一人,

與父母和八位兄弟姊妹同住,

並於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

父母較為重視子女教育(緊張讀書)

家中所有小孩都曾經就學。

小時候,她幾乎每天都會找鄰居一起玩樂,

而長大後她常相約同學們放學後一起逛街,

生活相當自由。

Susanna是在親戚中,

學業成績較好的一位。

當時的觀念主要為女生不應接受教育,

即使她們有機會接受教育,

也大多在中五會考畢業後便開始工作。

因此,她一直讀到大學畢業,

其實於當時是十分難得的。

於求學路上,家人一直都給予支持、鼓勵。

而她亦因天資聰穎,

在讀書上一直沒遇上太多阻礙、困難。

她提到她其實在上幼稚園前便懂得寫字。

由於認字速度快的緣故,

她跟着姐姐一起學習就學懂了不少生字。

她突然停頓:「只不過⋯⋯」

她問道:「這種聰明真的是好事嗎?」

「的確,我對自己的self-image是聰明,

比其他人更好,

但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了。」

在小學三年級以前,

她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也一直習慣了其他人的稱羨。

同學:「Susanna,這次全班第一也是你吧。」

小時候的她心裡喜洋洋的,

卻還是要裝作不在意地回答:

「沒有啦,也不過是那樣。」

(她在提到全班第一時,

不小心誤稱為全級第一,

她笑稱「那時還沒有全級的概念呢,

還只是以全班來計算第一名。」)

雖然她一路上都成績優異,學業順遂,

但事情很快來到了轉捩點。

小學三年級那年,

上學期的她,不意外地,

像以往一樣成功取得了第一名。

但她卻在第二學期中,

以一分之差跌落第一名的寶座,

成了第二名。

老師是這樣說的:

「雖然全年成績來說,Susanna還是第一名,但在這次學期中,XXX是第一名!」

老師之後說的話,她再也聽不見了

腦袋只剩下嗡嗡嗡的聲音,

而她的世界,在一步步的崩塌。

「我怎可以是第二名?!」

「完了⋯⋯同學們之後還會怎樣看我?!」

那刻她大受打擊。

她只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不懂反應,

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在嚎淘大哭。

那時的觀念比較偏向是遇到問題要自行處理,

而少有提供輔導服務給學生,

認為只要學生生活正常便已經很好,

而情緒相對上少被重視。

在遭受巨大打擊以後,她失去了自信,

感覺自己的個人形象被破壞得徹底。

待她升上了小學四年級,

她不再做功課,不再溫習,默書不再及格,成了他們口中的「壞學生」,

人們只當她是叛逆,沒法理解她的想法,

亦不願意關心她的感受,

他們只覺不是自己的責任。

她的恩師,在看到她的劇變後,也曾問過她:「你怎麼了?」她卻不懂得如何回答。

小學五年級,她到了新校舍上課,

但那裡的老師面對的是一群素未謀面的學生。

於是,她被當作是問題學生,

並被老師要求與家長會面。

那時還沒有電話這回事,

Susanna只能夠回家親自通知家長。

當她的父母聽到此事時,拒絕了回校的請求:「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承擔。」

她很喜歡看書,因此她的語文底子其實不錯。升中試成績不錯、上課專心聽講,以及閱讀的習慣,都成功地讓她進了一間不錯的中學。

然後即使如此,她小學六年級的班主任仍是不看好她(睇死她),認為她一定會故態復萌,繼續放棄自己。

在她說到這裡時,她感嘆地說:「老師真的影響學生很多。」

中學一年級,在分班試中成績不錯的她被分配到了A班。

還沒有太多功課的上學期中,

她還可以拿到班上的第十名。

但在下學期時,功課變得困難,

她很快便趕不上進度,排名瞬間下滑至全班倒數第三。

當她取得成績表時,她不敢讓父母簽名,害怕會遭到他們的責罵。

「死啦,實要俾人鬧。」她是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既擔心又害怕。

但出乎意料地,她的父親沒如她想像中斥責她,

而是對她徹底的失望:「好吖,(咁樣)都好,知恥近乎勇。」

她的姊姊也有鼓勵過她:「某位我認識的高年級同學,他成績曾經也很差,但他現在過得還不錯。」

嘗試令她改變,

但同一時間,班上的老師卻是選擇羞辱他們,

僅因為他們的成績差,便稱他們作垃圾。

「You D class people, rubbish!」

班上讀書的風氣並不盛行,她意識到想要改變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不過在D班讀書,好處是這裡的競爭意識較弱,壓力也相對地小。

於是她成功靠着自己,取得了班上首五名的成績,選修了理科。

中學一年級的班老師由於不暸解她的關係,

成績表上的評語也只是幾句「安靜」、「服從性高」便輕輕帶過。(Quiet and Obedient)

之後的班老師也是作出同樣的評語,

直至她遇上了中四的班主任。

中四的老師不但鼓勵她參與班中各種大小事務,

更是對她作出「熱心助人」(Helpful)的評語。

她感受到原來自己在他人眼中並不平庸,而是獨特的。

她至今仍很感謝這位老師,

他是當時唯一一位真正地看待她為有價值的人,讓她重拾自信。

事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儘管她已經在會考中全力以赴,

但她比起其他人還是起步得太遲,還是沒能趕上這些年來錯過的進度。

即使不願,她也只能夠另覓去處,離開這些年來的老師和同學,

心裡不捨得這個令她改變的地方。

她到了一所貴族學校繼續念書。

那所學校沒有幾個女生前往面試,

儘管她沒參加體育活動,成績也不是頂尖的,但他們還是收錄了她。

後來,她才覺得能夠在這所學校就讀,其實也是一種幸運。

這裡並不推崇成績至上的主義,學校不要求學生完成歷屆試題,

這裡的學生也甚至未必知道測考範圍。

相反的是,這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

享受校園生活,更是希望學生能夠學會欣賞自己。

在面臨考試之際,

她的同學還覺得自己未準備好迎接升學,

而她是滿滿自信地,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升上大學。

在她的求學生涯裡,

她遇上了來自泰國的、越南的華僑同學,

是這些與自已家庭背景不同的同學,令她擴闊了自己的眼界。

她原本身處谷底,有幸遇上願意鼓勵、支持她的老師,迎上了自己人生的轉捩點。

自卑的她成功找回並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更得以發現自己的潛質,以及她的優點所在。

這樣的經歷,令她獲得了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

若說她的前半段人生,是見證着自己如何受到別人影響,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那麼她後半段的人生,便是她親自完整了別人的一生。

她在大學時主修的是生物科,儘管她當初選擇生物,

有一部分的原因僅是為了維護自己尊敬的生物老師,

為了反駁「又話自己教得幾好,又唔見佢啲學生讀Bio.?」這樣的一句,

但其實她心裏並不介意選擇的科目是什麼,

正正是因為親眼見識到老師能為學生帶來的影響,

他們的言語既能夠拯救,也能夠摧毀學生的自信心,

她才一心想成為老師,想成為當初改變自己的人。

後來,她得償所願地成為了一位教師,

嘗試過不同教學環境的學校,

遇到過很壞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欺凌的學生,

而她也盡她所能去幫助他們。

她試過為了和學生建立友好關係,每夜都在ICQ跟他們聊天;

也試過特意為仍不能分辨英文的For、From、Form的中四學生而特意分時間於教學上,努力讓他們進步;

也試過作為班主任於班裡建立良好風氣,為了幫助被欺凌的學生。

她一路從班主任,當到副校長,到最後當上校長。

而她所做的一切,都被她的學生深刻地記住了,

無數個曾受她鼓勵、支持、幫助過的學生,於畢業後特意約她見面,

他們是打從心底地感謝這位改變他們的老師,有些更是熱淚盈眶地向她道謝。

即使有些她曾經說過的話,她自己本人都已經忘記了,但那些學生在多年後仍是刻骨銘心地記在心頭。

我想,這故事大概便是印證了「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吧,

我們一生中說過的話無數,有些是傷人的,有些是激勵人心的,

或有些是沒想太多便脫口而出的,

我們也許亦未曾深究過,每句說話帶來的影響,

沒想過那些未曾重視過、三言兩語便被帶過的人,沒想過那些被無心的話語傷害過的人,

但只要我們曾經,哪怕只有一刻,想過要去幫助身邊的人脫離困境,

想過要去改變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將來,

而我們願意付諸實行,用話語、用行動、用心,

那麼我們就必定會做得到。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高永霖

人生猶如一對筷子和一個杯

高永霖

「人生就像一對筷子,擁有千千萬萬個機會和時刻需要把握和珍惜,同時也有許多夾不到的時候。它也像一個杯,盛載着不同味道的飲料。」

這是他對一生的體會。

童年是他最幸福和開心的時刻,也是他希望用一對無形的筷子牢牢夾住的時光。他上學的時候有很多朋友陪伴,陪他一直學習,陪他去山後面玩,也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受到他們的疼愛。公公幾乎是在沒有壓力的生活之下度過他的童年。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傅公公很快便要投入社會製造和修理船隻。他一開始投入工作的時候吃了很多苦頭,這使他感到很不適應,也感到很辛苦。他不禁感嘆着童年時光的流逝:為什麼麽以往杯子中甜滋滋的飲料,如今卻變得如此苦澀呢?不過,令我最欣賞的是他把這些工作上的折磨看待成一種享受。他工作的時候經常需要到不同船廠工作,這意味着他每天都會製造和修理不同種類的船隻,充滿挑戰性,一般人都會把這些苦難當成一種任務去完成,而傅公公則會每天在不同挑戰中尋找當中的趣味。「我每天都能夠嘗試不同挑戰,就像解數學題一樣,蘊藏着很多讓它慢慢尋找的答案。」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公公說過的話,人生遇見挫折的時候何其多,假如我們一蹶不振,我們有怎麽經得起人生的考驗呢?倒不如像傅公公一樣尋找當中的趣味,樂觀面對現實。

就這樣日復一日,他也來到了退休的時候。在真正放下擔子的時候,他才感概原來自己沒有真正的留意過身邊事物的變遷。據他透露,西灣河的太安樓在六十年代已經存在,直到現在變成學生的「午飯聖地」,但管理已經比以前差了很多;舊物雖然得到重生,但質素已經較以前遜色了。另外,現在高樓聳立的太古城,竟然是由他曾經工作的船廠演變而成的,船廠雖然已經被高樓大廈所取代,但太古城旁邊的一塊石頭使船廠以另外一種方式生存起來。舊物不一定保留在現實生活中,但它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證明他們的存在。

「如果你能夠回到以前,會想做什麽麼?」「我會選擇多點陪伴我的家人。我以前從事關於船的工作,需要日以繼夜到不同地方工作,不能時常關心他們。直到現在,母親中風了,自己也感到很後悔為什麽麼沒有早點關心他們,不過既然已成現實,只好珍惜現在、做些有益的事吧。」這是我們訪問中的最後一個問答。手中的筷子一旦鬆開,餸菜就會掉下;時間也是一樣,流失了就是流失了,從來都不能倒退。我們身邊的人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老去,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傅公公,就請你繼續維繫以往與家人親密的關係,把這種關係化作耀眼的光芒,傳承給下一代吧!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楊思齊

穿越時空及國家的見證——周太的郵票簿

楊思齊

周太與其兄妹的童年都在泰國度過。六七十年代的泰國物質生活並不像現在的那麼豐富,一般人也不富有,娛樂活動也不多,周太的一家也不例外,她從小學一年級到中五便輟學了,因為她的家庭無法承擔沉重的學費。然而,周太卻有一個與現今年輕人不太相同,卻又有趣的愛好,那就是集郵了!

如今,周太擁有三本郵票簿:淺綠色、粉紫和深綠色的,而深綠色的郵票簿歷史最悠久,經歷了多次搬家,甚至搬到香港後,保存了幾十年,它依然完好無缺地盛載着多國的郵票呢。

當周太是初中生時,那個年代,書信仍是很流行的。無論是課後興趣或學業,周太都喜歡和同學儲美麗的郵票。

六十年代泰國的郵票圖案繁多,有泰王(或王后)肖像、花鳥、建築物、名畫、風景等。善良又喜歡收藏漂亮東西的周太,便自然愛上了這些五花八門的郵票,因此,她便買了人生中第一本深綠色的集郵簿,上面還有金色的英文字母印上了「Stamp Album」,由此,她踏上了人生的集郵之路。

那時,她的母親因工作緣故,經常寄信和收信件,它們來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國家,如香港、英國、澳洲、日本、中國等。母親怕周太在家中無聊,便帶她一起上班。周太不忍心看到那些帶有郵票的信封被當成垃圾般對待,便從堆積如山的紙堆中撿拾,不怕髒污,去收集空信封,這樣便是她除了從家中「救援」那些郵票外,主要獲得郵票的途徑。周太笑着說,現在的年輕人連處理郵票的程序也不知道,確實如此,你覺得收集完郵票後,可以直接放進簿子裡嗎?太天真了!她收到信封後,先把貼有郵票那一角剪成小方片。第二步,把小方片浸泡在水中。第三步,小心翼翼地將郵票和背紙撕開。第四步,把郵票風乾。第五步,用重物如書本把郵票壓平。第六步,終於可以放入郵票簿裡。心細手巧而又有耐性的周太,自然勝任處理郵票的工作。

久而久之,深色的集郵簿變得愈來愈厚。周太說有空時會拿出它來,欣賞她的寶貝,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成功感,這反映出她是多麼有毅力的人。除此之外,集郵還可以讓她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英國的郵票上有女皇;日本郵票畫上了櫻花或富士山;美國有飛機、總理等;英屬香港有新舊的著名建築、黑臉琵鷺;中國郵票用紙質較差而爛,並且沒有圖案,僅有死板的字。

經歷了多姿多彩的人生,她始終堅持着集郵這個愛好,一直到她的子女長大成人。後來,周太辭去了工作,在香港的一家辦公室擔任文職,負責公司的採購,工作繁重,然而收到了更多的信件,更多的郵票。為公司奉獻了生命後,她自己便少了時間,只好把未處理完的郵票放在膠袋中,待日後整理。

周太相信只要肯努力學習,就能取得成功。

某日,她結識了與她有緣分的丈夫,於一九七八年時一起移居香港。搬家時身兼數職的她,仍不忘帶着一本裝滿「珍寶」的深綠色郵票簿來香港。

搬離了泰國寬敞的獨立屋,一家人住在較狹窄的香港公寓,感到擠迫、不習慣,她後來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她與身在泰國的姐妹雖相隔千里,但她們通過電話交流,從生活趣事聊到互報喜訊,真是「天涯海角總比鄰」啊!

還是小孩子的周太的女兒,也跟着媽媽一起培養集郵的興趣。空閒時,母女倆都會把收集到的郵票一一整理,慢慢地排列、浸泡……最後放進郵票簿裡。同時,媽媽也趁機教導女兒有關各國文化、特點,並講述了自己當時在泰國的生活故事、傳統。這樣,一起度過了愉快的下午。不久之後,她們收集到愈來愈多的郵票,買了更多的郵票簿,像是一本A5大小的粉紫色簿子,她們把收藏整理得井井有條,每個國家都佔有郵票簿中的幾頁,而且每一種類的郵票都放在同一頁。周太說,集郵不但可以收集並欣賞一些美麗的事物,而且不會佔太多的位置去存放。

光陰如箭,周太的子女都長大了成人,社會上也不再流行寄信了—電郵及即時通訊軟件取代了它,她們自然沒有了時間心機去收集郵票和集郵,但她在家中的角落完善地藏放了那幾本郵票簿,沒有令它們發霉,隨之而然,周太也退休了。

正所謂活到愈老愈精彩,她現今的興趣就是做手工和隨心地畫畫,因「靚便好」。她曾畫了仙桃,放在家中的當眼處;她曾幫手去做了幾十隻小雪人,在聖誕節時義賣籌款,而她最喜歡的就是畫花了,因為她覺得花很漂亮,讓人賞心悅目且樂觀。此外,周太支持環保,她曾經去參與過清潔沙灘等一類活動,去保護環境,「地球是我們的。」

上一次我和周太談天時,我請她跟我分享她珍貴的郵票簿,找了幾天,她傳送了幾張相片,上面的郵票或者是八十年代的,但仍然保存完好完整,可見她珍重它們,這也讓我見證了歷史,例如說越戰時期六十年代,美國的郵票圖案主要是戰鬥機的⋯⋯

郵票簿裡面盛載了周太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它不是單純的收藏品,更是她與家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多年來,周太和女兒一起整理郵票,母女倆聊着生活、分享着喜悅,這些時刻成為她們之間難忘的共同回憶。周太不僅教導女兒有關郵票背後的世界知識,也將自己在年輕時泰國的生活經歷娓娓道來,使郵票簿成為傳承家族故事的重要載體。

時光飛逝,子女長大成人,生活節奏加快,郵票簿便被妥善收藏起來,但它依然記載着周太一家從泰國移居香港的點滴,見證着移民家庭歷經的風風雨雨。每當周太翻閱郵票簿,定會想起往事,而她也希望未來能和孫兒一起欣賞這件寶貝。

舊物重生,意即賦予物件新的意義和價值,周太的郵票簿便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它從最初單純的郵票收藏變成了珍藏美好回憶的容器,見證了周太從少女到老年的人生旅程,為移民家庭留下寶貴的歷史見證。隨着時代變遷,郵票簿將繼續在家族中流傳,成為聯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樑。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羅國章

生命說

羅國章

出生於江門,七十六歲的黃伯伯(英文名Machi)

由於香港生意太多,黃伯伯在十多歲到香港幫爸爸接管生意,他曾擔任技術指導員,幫爸爸的汽車出租生意,主管發牌、買零件、請司機。

求學時期

關於童年,黃伯伯曾就讀於顯理中學、廣林中學及南華中學。他記得有次勞作課,黃伯伯在廣林中學獲挑選跟隨校董學習書法,有一段時間寫的一手好字,後來轉學至顯理中學,當時學校舉辦書法比賽,要求每一位學生抄一段《聖經》,而黃伯伯的字從芸芸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奪獎,只可惜當時黃伯伯臨時遇上意外,未能上台領獎。

工作與休閒

可能因為自己本身喜歡設計,黃伯伯有空時會為他的公司設計不同款式的勞工手套,當時公司從日本買樣本抄襲,頗費金錢,而黃伯伯的設計不僅能夠加入個人特色,而且可以從布料篩選中節省部分金錢,故讓老闆十分賞識,黃伯伯也因而得意洋洋。黃伯鍾意學習手工藝,話說他曾在報紙上看見有鐘錶學徒的課程,有段時間夜晚下班後報鐘錶班,學了三個月,一星期一堂,從中學習如何拆錶、翻新、抹和浸油,成功將一個損毀的鐘錶修理好並校正時間,好幾位朋友的手錶都從他手中「起死回生」。他又偷師修理「縫紉機」(衣車),因為固定地雇用工人維修衣車一個人耗費不菲,學識修理後可節省費用。在汽車工廠工作期間,黃伯伯結識一位在手套工廠工作的女工,二人一見鍾情,在工作期間互相欣賞,發覺跟對方很合拍,也因此發展出一段關係。

他與天成實業有限公司

黃伯伯分享道,以前汽車座位無頭枕和冷氣,有風扇在座位兩側,透過尼龍網可以吹涼風,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負責監督汽車皮夾,而這些都是進口牛皮,就如勞工手套一樣,由一塊布經過流線型加工生產,才出現市面上售賣的商品。

現時愛好

他平日愛好穿珠仔、手繩、戒指和項鍊,在深水埗買了幾包不同種類的珠子,送給朋友與傷殘協會的學員。

人生道理

黃伯伯認為人生應隨遇而安,冥冥中自有命運安排,盡人事而聽天命,從他不滿第一份在實業公司的低薪工作,鼓起勇氣應徵由親戚介紹的勞工手套工廠的製造工作,再到汽車工廠工作,從中認識他的太太,組織家庭,他的人生中與一般人一樣會經歷幾重波折,但只要不煩惱於或抗拒當下苦況,相信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人要向前看,過去的已成定局,活在當下。」

藝術品

送給黃伯伯的禮物是一個積木與樹木相切而成的「燈塔」,頂頭是的正方體積木紀錄了在他人生中的幾件事:在中學勞作課做的鬧鐘、在汽車皮夾工廠的工作、勞工手套、鐘錶課。這些看似平常不過的事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成為人生中難忘的事,人生就像一個個積木結合而成,裝着童年時、求學時、成年後等零零碎碎的回憶。人會常將晚年比喻黃昏,我曾被黃昏時分的燈塔深深吸引着,因為陽光的餘暉照射在燈塔上,就像一個閃耀的柱引領歸家的漁船,在深夜裡是尚未海歸的船的希望,在此祝願黃伯伯對生活保持希望與熱愛,在迷惘時會從這燈塔找到方向。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劉天朗

相片、記憶、重生

劉天朗

人類經過時間洗禮會遺忘,即使腦袋多好也難以抵禦時間對記憶的侵蝕,這就是記錄存在的意義。自古以來不少理論家說過,星空是記錄着人類一切歷史的卷軸,是因為星空是永恆的,即便時間這位強大的敵人也難以造成影響。

相片同樣也是記錄的一種方法,然而,它和星空有一種不同之處,它能夠「重生」。由十九世紀到今時今日,我們對相片的認知變化了多次,從一張實物變成現在電子產品上的0和1,人生也是同樣,正因太多變化我們會忘記,而相片能使我們經歷過的記憶「重生」。「生命說」活動意義便是於此,為長者重刷一下人生經歷,也令我們重新對待老一輩的看法。

我今次訪問的長者是鍾燕蓮婆婆。她正是位喜歡保存相片的人,同時也是啟發我以相片為引入寫下作品的人。

鍾婆婆父母約五零年因中國處於亂世,逃難到香港移居定下來。婆婆母親一直勤力過人,雖然未能上學讀書,但仍然懂字,學習力亦強,更堅持着「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做人。婆婆告訴我,她母親是光只靠觀察蛋糕師傅製作蛋糕過程,便能學會一些製作技巧,並運用起來來維持生計,開了店舖。婆婆生於香港,於「卜卜齋」讀過書,後就到東華三院讀中學。當時婆婆家境較窮,經常放學之後要到父母店舖幫手營業,對比起現代學生經常參與課外活動的情況,是難以想像的事。婆婆當時亦對世界地圖和國家以及生物構造有興趣,去修讀地理科和生物科。這刻看起來,只是平平無奇的兩科,但其實與婆婆其後一生息息相關。

婆婆中學畢業後修讀成為護士。當時熱門的工作其實包括警察和空中服務員,然而婆婆沒有選擇這些熱門的工作。一班護士有大約三十人(當時更只收女性做護士),需要完成筆試並合格才能成為註冊護士。當時婆婆她們更是住在護士宿舍中共同溫習、考試,只可惜宿舍已經被拆卸,改造為一座新的醫院。

做上護士後更要做實習生三年,當中包括了實習工作,並由師姐教導及帶領。婆婆當護士的四十年間,一直堅守着要以身作則,盡量幫助別人,更要學會同理心,這三大「法則」,因為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為了幫助別人而工作,有些只是為了金錢而工作。若把現在做護士的人跟以往做護士的人比較,於工作記錄程序上有最大差別,以往寫報告是人手寫的,現在卻是用電腦打的。婆婆更當過駐校護士,也得到校長再次邀請去當護士,這也許也是一種「重生」的表現——把自己已有的「古」知識重新運用出來,幫助新的一代。

跟婆婆談天,除了了解她一生經歷外,更明白了一些婆婆對現代青年人的看法。

追隨潮流是近一代不可缺乏的東西,但潮流永無止境,今天是一個潮流,明天便是另一個,因而經常造成浪費,而人們也變得不懂得珍惜。其實食物也是一樣,我們現在身處一個物質富裕社會,但婆婆當年生活較貧窮,根本不會去講究食什麼,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好的,然而現在食物浪費及廚餘卻成為社會焦點,可見愈少人能夠真正做到「珍惜」。

說一些較接近我們的事吧,讀書和出路。婆婆的年代中,上課若果聽得明是好事,聽不懂也不要緊,但到了現今,我們必須把所有知識都學會,成績被父母重視,導致現代學生壓力很大;加上現代社會重視技能和知識,否則難以立足。而晉升大學方面,以往只有香港大學一間,現在多了許多間,給學生的出路多了。

最後談談婆婆對文化的看法和一些人生哲學。

婆婆認為文化是好的,但需要懂得辨別好壞,切記不要學壞。在追潮流或名星的時候要適量,否則會影響學業或工作。不要沉迷,如果能適量控制,反而可能帶來好處,減少平常壓力。婆婆認為我們做人要一路學,更要活在當下,做好眼前事,更重要的是要身體健康,能夠行到走到,不需要別人特別照顧。當我們回顧人生經歷時會發現一切原來早有命運安排。

整個「生命說」的活動使我重新認識老一輩,也更新了他們對我們新一代的看法。希望各位不要忘記記錄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會被侵蝕的,只有把它們記錄下來,才能得以保存、流傳及「重生」,也許將來某天被採訪的人便是我們了。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龔智豪

人生的可貴

龔智豪

作為一位年輕人,我曾經認為人生就像許多物件,愈老愈舊就愈不中用,但事實並非如此,通過林先生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的可貴,無論是年幼或年老都不可以浪費。

林先生的過去不差,他曾經做過老師,也曾經做過技術助理,在科學館工作,在一九九九年還曾讀公開大學,花了十六年時間才成功讀完,期間發生了許多事,才讓他成為現在的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他成為一名基督徒。基督教對林先生非常重要,讀大學時,他曾經因為多次不能畢業而感到迷惘,但通過《聖經》的話,他重新得到動力,令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

如今,他是一陣間慈善公司的總務,他自己更是熱愛慈善,經常在多個長者中心做義工,當中包括做白事。雖然他平日空閒的時候都拿來做義工,但我知道他的生活非常充實。他認為做人不要留下後悔的事,要開心,最重要是不枉此生,因此為他帶來快樂的義工和宗教對他十分重要。和過去一樣,林先生仍在主的話中得到力量。有一次,他在工作是不見了一張鈔票,他走投無路時向着上帝祈禱,很快他便找到那張鈔票了。

與過去相比,我認為林先生現在的生活更充實。我十分敬佩他對生命的看法,也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啟發。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林佩儀

孫婆婆的耳環

林佩儀

第一眼看見孫婆婆,我便潛意識地與印象中「長輩」的形象作比較。她一身簡便的裝扮配上不同的首飾,背着一個斜揹袋,面上掛着慈祥的表情,讓原本緊張的談話氣氛緩和了一些。我首先注意到她耳上的耳環,因為她的耳環看起上來並不是一對,在後來的談話中才得知,原來她正在佩戴的耳環是分別來自兩對不同的耳環,各取一隻來佩戴的,而那兩對耳環,是她母親和女兒送給她的禮物;在我看來,這兩隻耳環就好像代表了她的青年及中年時期。

在時局動盪的年代,孫婆婆的父母從上海來到香港,並於荃灣定居,孫婆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的。與我們現在較富足的生活不同,那時的生活比較簡樸的,所以很多家庭忙於工作,以幫補家計,正因如此,孫婆婆放學後便要回家照顧弟妹。雖然與弟妹相處也樂在其中,但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照顧弟妹的重責也不免令孫婆婆感到疲憊。

她總愛把她的前半生形容為「一生中較壓抑及迷惘的日子」。因為不喜歡讀書,所以便早早出來社會工作。她年輕時在製衣廠工作,成為眾多工廠女工的其中一個。她常常擔心自己是否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上司安排給她的工作,所以她形容在工廠工作的生活總是沉悶、重覆性以及壓抑的,但這一切都在她遇到她的先生時便迎刃而解。

她在加拿大探望在那裡工作及生活的姐姐時意外認識了她的先生,兩人隨即相識、相戀,並步入婚姻的殿堂。每當說到這裡,她總是眼含笑意、揚起嘴角,笑意盈盈地説指:那天是她人生中最燦爛美麗的時刻。婚後二人由加拿大回到香港居住,更育有一子一女,而孫婆婆更加辭去工作,把重心放在家庭。生活雖然不是十分富裕,但一家人過得特別幸福。兒女都長大成人了,孫婆婆的丈夫卻因為腸癌而去世,每當說到這裡,孫婆婆的語氣總帶有一絲落寞。

很快,孫婆婆便到了退休的年紀。她常常和朋友一起去旅行,空閒時更會參加不同的興趣班以消磨時間。儘管她前半生十分壓抑,但她仍不時想念那段歲月。對於自己的一切,孫婆婆十分感恩,前段日子雖然艱苦,但後來也算是苦盡甘來。當我問到她有什麼願望時,她說:「希望世界和平,身邊的人都開開心心,免於病痛的煎熬。」

孫婆婆曾經跟我們說,她現在對過往的記憶已經變得十分模糊,模糊得她只能形容自己的一生十分平凡。在我看來,孫婆婆的一生正是大部分人的人生,有起有落、有悲痛的時候,亦有欣喜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但她的人生就是平凡嗎?我卻不認為是這樣,她在青少年時面對生活「贈送」給她的苦難,展現出來的樂觀;在面對丈夫離世時,展現出來的堅毅不屈;在面對身邊朋友的離世時,展現出來的剛強⋯⋯這些性格特質,在現今的社會都是不平凡的。與孫婆婆訪談令我獲益良多,無論是了解更多以往的生活環境,還是她面對苦難時所展現出來的態度,都令我更加感恩我擁有的一切,亦有助我面對以後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