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也好,帶著感恩重新出發

陳朗晴

她說她是個無記性、讀書不理想、普普通通的人。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個和藹可親、開朗的人。之後聊了些學業方面的問題,她告訴我要趁早讀書,增長知識。

 

當婆婆談起她深刻的經歷,兒時環境困難,父親仍讓她讀書。可惜自己記性差,無心向學。若再有一次機會,她會刻苦學習,多結交朋友,或許人生會不一樣。

 

婆婆家中三兄弟姊妹,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弟弟讀到碩士,海外留學後回港。他記憶力好,讀書勤力,所以考試成績好。現時婆婆有英文不懂,弟弟就會教她。無可奈何,自己記性不好,現在記得,但不一會兒又忘記了,特別在新冠後,更加容易忘掉。只能多看些中文書。

 

雖說「一支竹會易折彎,幾支竹便折斷難」但她的兩個女兒很少溝通。婆婆與妺妹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因此也沒甚麼交流。母親重男輕女,加上弟弟讀書好,賺錢多,母親就更寵他了。婆婆不介意母親這樣,因為自己本身的成績差。但也不能因此而對母親不好,因為母親始終是生養我們的,所以要孝順父母。

 

婆婆小時候住在中環木屋,要燒柴煮食。父當親發脾氣時,便用木屐打人。有一次父親往她身上扔木屐,弄傷了眼角。因為沒有去醫院處理傷口而留下了疤痕。她沒有恨父親。因為當時家裡非常貧窮,而父親是經濟支柱。父親要拿襯杉、棉胎去當,當完的錢就拿出來買食物,交學費,因此便體諒父親。

 

以前學費很昂貴,單是小學的學費便五大元。那時五元已是許多錢了。她讀書讀到初中,本來考上聖保羅男女中學,但母親問:「若中學不收你,我就不交學費。」婆婆便說不知道,最後因為母親不清楚,便沒有交錢,只好自己轉讀夜校。年少不懂社會,認為不讀書更好。等婆婆長大後才明白讀書的重要,至少能讀懂報紙。

 

成人後,在別人介紹下認識了後來的丈夫,二十一歲便結婚了。當時來說是遲婚了。可是後來四十多歲便離婚。她說「經一事,長一智」,再次重新出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能有傷害別人的壞念頭,但是亦不可太相信人,防備他人。

 

初初離婚時,挺徬惶。因為年紀大又無學識。年輕時過做文員,三十年後的社會工作轉型了,更加沒有工作適合自己。好幸在弟弟介紹下她入了醫管局工作,也足夠自己生活。

 

大女四十二歲才結婚,她認為四十幾歲才結婚不好,始終生育年齡都過了。所以她女兒現在都尚未有兒女。大女會考「擔梯」,科科「肥佬」,是舅父帶她去加拿大讀會計。留學期間,她女兒賣西餅,與外國人溝通多,英文便進步很多。大女兒算是比較聽話,而小女兒則完全不聽父母言。小女兒與她甚少溝通、多衝突。小女自小患哮喘,不聽老人言的結果,便是如今氣管一直不好。


婆婆喜歡參加中心的活動,旅行、食飯、太極、摺紙⋯⋯。婆婆今年去了長洲,是相距五十多年後再次踏足這地方,與昔日相差甚遠。以前的長洲的特色小食,現在都變了樣。張保仔洞、天后廟、新娘潭⋯⋯也都不一樣了。隨住時間流逝,很多東西都遺失了。婆婆說她曾經有一個袁世凱的銀幣,不過被人搶走了。還記得彈一它下就會發出「登⋯⋯」的一聲,很長的聲音,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