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訪問的長者是林楊賢,他差不多七十歲,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健談的一個長者,很樂意去分享自己經歷過的一切,讓我大開眼界;也很願意去抒發自己對於待人處事的看法,讓我獲益良多。
他童年時候,因為家境貧窮,父母目不識丁,哥哥又跟他的年齡相差很大,讓他讀書不好,機會也少了,很多事情也只能靠自己摸索,因爲沒有人教他,也沒人會問他怎麽樣,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他深信讀書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故此他即便在實用中學讀完三年後,出來找工作後也繼續讀書,只為了考好會考,爭取大學畢業,讓自己以後有更好的出路。他讀書期間做過五份工作,包括地盤的電器工人、寫字樓雜役、屠房雜工、大會堂服務員,以及在新界民政署做過,他轉工的原因莫過於要遷就上學時間和有更高的工資。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一九七七年考入樹仁大學,就讀Social Science,又因為工作關係而選擇了讀夜校。在一九七九年分科的時候,經過與妻子的商量後,毅然向政府申請二十個月無薪假,選擇了只有日組的Social Work。他選Social Work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爲這是一條好的出路,認為可以找到一份薪金較高的工作,因此狠下心,停工讀書直到大學畢業。終於在一九八一年大學畢業並於香港監獄署(即現在的懲教署)工作直到退休。他在這份工作中培養了小心、居安思危的心態,也看到了很多社會陷阱,因爲要知道他做的工作要是犯了錯,或許他自己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讓他會時刻擔心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而且因為重複性的工作讓他明白,每一個決定都會有一定的責任需要自己背負。他在這份工作中也能夠很好的發揮得到自己大學所學會的東西,有着社工的信念,管理好有限制的工作,而且不要衝破環境所限制他的框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也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當時候身邊人會說監獄署很黑暗,他然而相信自己信佛能夠保持自己的思想純正,這也是我特別欣賞他的地方,因為不是那麼多人能夠被身邊人質疑自己生活環境的不好時,仍能相信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不會被動搖,保持自己的初心和自己的理想。
他出來工作以後並沒有停止讀書,他又繼續進修專業的技巧,退休後更在中大進修仲裁與調解的碩士學位,退休後任職調解員,以及教授調解技巧,近十年因為多了人做和教調解而轉做義工,主打哀傷服務。他曾經有解釋過,因為從小資源等等也不比別人好,漸漸地會使自己會自卑,有一層心理陰影,他靠自己進修得回來的證書來給自己知道自己也不比別人差,重建自信心。
在訪問過程中有發現到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原來當時的監獄署也是紀律部隊的一分子,他隔一天就要在工作的地方留宿,甚少回家與家人相處,也因此他的兩名兒子比較依賴母親,與自己的關係也稱不上親密,而我就認為爲他的這個抉擇很偉大,試問誰不希望與家人一起生活?試問誰不想見證兒子長大的一點一滴?他為了家庭和工作而做出的抉擇,實在是很少人能做到的,而也是我所嚮往的,為了家庭而做出自己能力可及的犧牲。
他曾說過不會後悔或者改變自己的任何東西,因為已經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在他眼裡,若是要追求一樣東西,要專心之餘也要勿忘初心,要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要求自己突破。他相信每一個決定都有當時的一個原因,而他尊重當時的決定,而且他也接受自己,不與別人比較,因為他相信不比較會使生活充滿更多正能量,讓我知道凡事跟自己比就好,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