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重生

冼淑茵

對象:Susanna

學歷:大學畢業

家庭背景:家中共有十一人,

與父母和八位兄弟姊妹同住,

並於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

父母較為重視子女教育(緊張讀書)

家中所有小孩都曾經就學。

小時候,她幾乎每天都會找鄰居一起玩樂,

而長大後她常相約同學們放學後一起逛街,

生活相當自由。

Susanna是在親戚中,

學業成績較好的一位。

當時的觀念主要為女生不應接受教育,

即使她們有機會接受教育,

也大多在中五會考畢業後便開始工作。

因此,她一直讀到大學畢業,

其實於當時是十分難得的。

於求學路上,家人一直都給予支持、鼓勵。

而她亦因天資聰穎,

在讀書上一直沒遇上太多阻礙、困難。

她提到她其實在上幼稚園前便懂得寫字。

由於認字速度快的緣故,

她跟着姐姐一起學習就學懂了不少生字。

她突然停頓:「只不過⋯⋯」

她問道:「這種聰明真的是好事嗎?」

「的確,我對自己的self-image是聰明,

比其他人更好,

但除此之外似乎就沒有了。」

在小學三年級以前,

她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也一直習慣了其他人的稱羨。

同學:「Susanna,這次全班第一也是你吧。」

小時候的她心裡喜洋洋的,

卻還是要裝作不在意地回答:

「沒有啦,也不過是那樣。」

(她在提到全班第一時,

不小心誤稱為全級第一,

她笑稱「那時還沒有全級的概念呢,

還只是以全班來計算第一名。」)

雖然她一路上都成績優異,學業順遂,

但事情很快來到了轉捩點。

小學三年級那年,

上學期的她,不意外地,

像以往一樣成功取得了第一名。

但她卻在第二學期中,

以一分之差跌落第一名的寶座,

成了第二名。

老師是這樣說的:

「雖然全年成績來說,Susanna還是第一名,但在這次學期中,XXX是第一名!」

老師之後說的話,她再也聽不見了

腦袋只剩下嗡嗡嗡的聲音,

而她的世界,在一步步的崩塌。

「我怎可以是第二名?!」

「完了⋯⋯同學們之後還會怎樣看我?!」

那刻她大受打擊。

她只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不懂反應,

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在嚎淘大哭。

那時的觀念比較偏向是遇到問題要自行處理,

而少有提供輔導服務給學生,

認為只要學生生活正常便已經很好,

而情緒相對上少被重視。

在遭受巨大打擊以後,她失去了自信,

感覺自己的個人形象被破壞得徹底。

待她升上了小學四年級,

她不再做功課,不再溫習,默書不再及格,成了他們口中的「壞學生」,

人們只當她是叛逆,沒法理解她的想法,

亦不願意關心她的感受,

他們只覺不是自己的責任。

她的恩師,在看到她的劇變後,也曾問過她:「你怎麼了?」她卻不懂得如何回答。

小學五年級,她到了新校舍上課,

但那裡的老師面對的是一群素未謀面的學生。

於是,她被當作是問題學生,

並被老師要求與家長會面。

那時還沒有電話這回事,

Susanna只能夠回家親自通知家長。

當她的父母聽到此事時,拒絕了回校的請求:「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承擔。」

她很喜歡看書,因此她的語文底子其實不錯。升中試成績不錯、上課專心聽講,以及閱讀的習慣,都成功地讓她進了一間不錯的中學。

然後即使如此,她小學六年級的班主任仍是不看好她(睇死她),認為她一定會故態復萌,繼續放棄自己。

在她說到這裡時,她感嘆地說:「老師真的影響學生很多。」

中學一年級,在分班試中成績不錯的她被分配到了A班。

還沒有太多功課的上學期中,

她還可以拿到班上的第十名。

但在下學期時,功課變得困難,

她很快便趕不上進度,排名瞬間下滑至全班倒數第三。

當她取得成績表時,她不敢讓父母簽名,害怕會遭到他們的責罵。

「死啦,實要俾人鬧。」她是這樣形容當時的心情,既擔心又害怕。

但出乎意料地,她的父親沒如她想像中斥責她,

而是對她徹底的失望:「好吖,(咁樣)都好,知恥近乎勇。」

她的姊姊也有鼓勵過她:「某位我認識的高年級同學,他成績曾經也很差,但他現在過得還不錯。」

嘗試令她改變,

但同一時間,班上的老師卻是選擇羞辱他們,

僅因為他們的成績差,便稱他們作垃圾。

「You D class people, rubbish!」

班上讀書的風氣並不盛行,她意識到想要改變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不過在D班讀書,好處是這裡的競爭意識較弱,壓力也相對地小。

於是她成功靠着自己,取得了班上首五名的成績,選修了理科。

中學一年級的班老師由於不暸解她的關係,

成績表上的評語也只是幾句「安靜」、「服從性高」便輕輕帶過。(Quiet and Obedient)

之後的班老師也是作出同樣的評語,

直至她遇上了中四的班主任。

中四的老師不但鼓勵她參與班中各種大小事務,

更是對她作出「熱心助人」(Helpful)的評語。

她感受到原來自己在他人眼中並不平庸,而是獨特的。

她至今仍很感謝這位老師,

他是當時唯一一位真正地看待她為有價值的人,讓她重拾自信。

事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儘管她已經在會考中全力以赴,

但她比起其他人還是起步得太遲,還是沒能趕上這些年來錯過的進度。

即使不願,她也只能夠另覓去處,離開這些年來的老師和同學,

心裡不捨得這個令她改變的地方。

她到了一所貴族學校繼續念書。

那所學校沒有幾個女生前往面試,

儘管她沒參加體育活動,成績也不是頂尖的,但他們還是收錄了她。

後來,她才覺得能夠在這所學校就讀,其實也是一種幸運。

這裡並不推崇成績至上的主義,學校不要求學生完成歷屆試題,

這裡的學生也甚至未必知道測考範圍。

相反的是,這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

享受校園生活,更是希望學生能夠學會欣賞自己。

在面臨考試之際,

她的同學還覺得自己未準備好迎接升學,

而她是滿滿自信地,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升上大學。

在她的求學生涯裡,

她遇上了來自泰國的、越南的華僑同學,

是這些與自已家庭背景不同的同學,令她擴闊了自己的眼界。

她原本身處谷底,有幸遇上願意鼓勵、支持她的老師,迎上了自己人生的轉捩點。

自卑的她成功找回並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更得以發現自己的潛質,以及她的優點所在。

這樣的經歷,令她獲得了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

若說她的前半段人生,是見證着自己如何受到別人影響,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那麼她後半段的人生,便是她親自完整了別人的一生。

她在大學時主修的是生物科,儘管她當初選擇生物,

有一部分的原因僅是為了維護自己尊敬的生物老師,

為了反駁「又話自己教得幾好,又唔見佢啲學生讀Bio.?」這樣的一句,

但其實她心裏並不介意選擇的科目是什麼,

正正是因為親眼見識到老師能為學生帶來的影響,

他們的言語既能夠拯救,也能夠摧毀學生的自信心,

她才一心想成為老師,想成為當初改變自己的人。

後來,她得償所願地成為了一位教師,

嘗試過不同教學環境的學校,

遇到過很壞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欺凌的學生,

而她也盡她所能去幫助他們。

她試過為了和學生建立友好關係,每夜都在ICQ跟他們聊天;

也試過特意為仍不能分辨英文的For、From、Form的中四學生而特意分時間於教學上,努力讓他們進步;

也試過作為班主任於班裡建立良好風氣,為了幫助被欺凌的學生。

她一路從班主任,當到副校長,到最後當上校長。

而她所做的一切,都被她的學生深刻地記住了,

無數個曾受她鼓勵、支持、幫助過的學生,於畢業後特意約她見面,

他們是打從心底地感謝這位改變他們的老師,有些更是熱淚盈眶地向她道謝。

即使有些她曾經說過的話,她自己本人都已經忘記了,但那些學生在多年後仍是刻骨銘心地記在心頭。

我想,這故事大概便是印證了「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吧,

我們一生中說過的話無數,有些是傷人的,有些是激勵人心的,

或有些是沒想太多便脫口而出的,

我們也許亦未曾深究過,每句說話帶來的影響,

沒想過那些未曾重視過、三言兩語便被帶過的人,沒想過那些被無心的話語傷害過的人,

但只要我們曾經,哪怕只有一刻,想過要去幫助身邊的人脫離困境,

想過要去改變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將來,

而我們願意付諸實行,用話語、用行動、用心,

那麼我們就必定會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