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深先生常把「尊嚴」二字掛在嘴邊,常說:「人要活得有尊嚴。」他一生歷經千辛萬苦,無論是貧窮還是病痛,他都不曾輕言放棄,衹是咬緊牙關,堅強地挺了過去。當我看見他的第一眼,便被他那炯炯有神且歷經滄桑的雙眼給吸引住。他笑呵呵地跟我打招呼,看來十分和藹可親,這算是把我內心的緊張給消除了。
李惠深先生年少時住在香港島。家境貧窮,一家九口住在一個小房子,沒有床也沒有房間,一家人只能睡在地板上。三餐都難以溫飽,主要的食物是麵包皮,他的爸爸是做地攤的,媽媽是賣豬的。李先生初小在上環的眉山小學上學,是一間天台學校,在一棟七層高的大廈上課。後來他轉學了,去橫頭磡上學,小四至小六就讀於國群小學。當時的主要娛樂,就是和鄰居小朋友上天台玩。一起去碼頭邊抓「和味龍」、去小販借漫畫看、跳飛機。李先生中學去了尖沙咀上學,校園生活也不錯。曾有足球隊邀請他加入,不過李先生沒有答應。可是隨著學費的增長,家裡的經濟負擔愈重,李先生只好在中四輟學了。後來因為常看電工的技藝,而從事電工行業。
李先生的工作經歷十分豐富,曾從事修理汽車、做傢具、印刷、電器、保安、物業維修等⋯⋯而如今則成為了聖公會的義工。惜李先生的身體狀況不佳,得了白血病,又因為家族遺傳而有心臟病,後來腳受舊患困擾,以至他的中半段的人生,基本都是在醫院渡過。
如今李先生在聖公會做義工,每天看看書、看電視,聽聽老歌,生活很充實,他和他的太太相依為命。李先生常跟我說:「要認真讀書,多瞭解中國歷史,要深刻意識,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他對我說的話我會銘記於心,祝願他身體健康,開心快樂的生活下去。
劉光傑(KK)是一位香港人,今年剛剛六十八歲,目前已婚,育有兩名子女。他出生於一個本地的家庭中,有兩名妹妹和一名弟弟。
雖然KK中學畢業的成績不錯,但他選擇了直接到一間旅行社工作,後來,旅行社的老闆看到了他的才華,為他提供了資金的援助,讓他可以回到大學繼續深造。KK捉緊了這個機會,在大學裡努力學習,畢業後,他開始在大嶼山的一間監獄工作,成為一名懲教人員。在這持續了兩年的工作期間,儘管他工作得非常努力和認真,但由於偏遠的工作環境和其他因素等,他最終還是感到這份工作並不適合他。
為此,他再次回到大學,並選擇了社會工作科作為他的專業,這令他深深地明白到自己對幫助他人的熱爱愛,並且希望日後能夠通過工作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當他成為一名社工後,他開始在社會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盡力解決社區中的問題,那個時候,KK會幫助政府處理些社會上的問題,例如臨時房屋的分配需求過多等。
如今,KK已經退休了,但他仍然繼續熱心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現在是一名義工,執行有關「老、病、死」多類義務工作,並且經常參與社區工作。能夠令到他人快樂,可以算得上是他幫助別人的動力。作為工作的一部分,他難免會經常性接觸到一些生活難以自理或是需要幫忙的長者,有的可能是因為疾病而在日常生活上有困難的,像是有一位患有漸凍人症的長者,這位長者由於手部無法進行精細的動作,難以像一般人打字,於是KK便教導這位長者如何使用語音輸入,而途中KK亦掌握了很多關於這項技術的知識,這讓他深深明白到,在幫助别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吸取到很多不同的知識。此外,更有一些孤獨的長者因為臨近死亡而感到不知所措,KK亦會給予他們一些陪伴和支持。KK的這種熱誠不僅幫助到不少有需要的人士,也使他成為了一位傑出的長者。
人的一生猶如天上的彩虹,雖然是短短數十年,卻可以活得多姿多彩、鮮艷奪目;即使變老了,但我們仍可以憑着自信活出絢爛的人生。或許老了並不是人生的盡頭,而是人生中的另一個新開始,讓我們再次演繹不同的「我」,本次展覽主題為「舊物重生」,而我相信我採訪的長者正正符合本次主題。
我採訪的長者是一位六十九歲,名為李有成的慈祥伯伯。李伯伯是一名獨居長者,他在年輕時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但因為某種原因而離異了。雖然他只是一個人,但他卻沒有飼養寵物,因為他的生活一點也不孤單,一點也不寂寞。他從事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如工廠工人和餐飲業從業員,從而累積了很多人生經歷和見盡人生百態。由「生命說」活動創辦至今,李伯伯都非常積極参參加,從未錯過任何一期活動,可以說是「生命說」的「老玩家」了。經過幾次相處,李伯伯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我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在未遇見李伯伯前,我總是認為長者都是灰沉沉的、健忘的、古板的、不容易相處的,但李伯伯卻與我印像中的長者截然相反,他開朗、健談、樂觀、有自信和積極。
李伯伯對香港的大小事情都十分熟悉,好像一部攝錄機般,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他既會細味地回憶過去,同時又會深沉沉的思考未來,他的記憶力真的令我佩服不已。此外,李伯伯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長者,他熱衷於參加不同類型的社區活動,例如學習飛鏢和北歐健步行。
同時,他也很積極享受人生,熱愛到世界各地遊玩,訪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美食和不同的經歷,或許你曾經到及的地方,其實早已留下了他的足跡和回憶,由此可見,李伯伯是一個積極向上、愛自由、獨立和不古板的長者,比起我們年青人,他還更願意接受很多在生活中有趣的新事物。
整體來說,李伯伯的退休生活可以說是豐富而多彩,而李伯伯對他的不一般人生也十分滿意,他就像一隻蝴蝶一樣熱愛自由,不受束縛;也像一部攝錄機不斷記錄自己的經歷,又毫不吝嗇地向人分享他的故事;由過去、現在和未來,他都懷着自信和希望向着新的生活進發。
如果要選擇一樣物件來代表李伯伯,那麼一部實而不華的攝錄機絕對是一個不二之選。攝錄機的存在是為了記錄和保存重要的經歷和珍貴回憶,它透過記錄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百態和悲歡離合,去製作成一幅幅的畫面和一條條視頻,並有條理地儲存下來,讓我們可以隨時翻閱和回味過去種種,所以我認為李伯伯就好像一部攝錄機,把他的經歷儲存在腦海中,當他想回憶過去的時候,腦海便會搜尋過去的畫面和片段;當他遇到有趣的事情時,他的腦海也把這美好瞬間逐一記錄下來。
在和李伯伯進行採訪時,他的嘴上總是會強調一句說話:「人生有太多不可預測的未知數,不如好好享受當下。」對李伯伯而言生活安穩和平安順利是他生存的祈願,享受人生和探索新事物則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或許,我們都應該向李伯伯這種樂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因不滿足現狀和渴望自由,才能令李伯伯活出一個新的自己。
我訪問的長者是林楊賢,他差不多七十歲,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健談的一個長者,很樂意去分享自己經歷過的一切,讓我大開眼界;也很願意去抒發自己對於待人處事的看法,讓我獲益良多。
他童年時候,因為家境貧窮,父母目不識丁,哥哥又跟他的年齡相差很大,讓他讀書不好,機會也少了,很多事情也只能靠自己摸索,因爲沒有人教他,也沒人會問他怎麽樣,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他深信讀書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故此他即便在實用中學讀完三年後,出來找工作後也繼續讀書,只為了考好會考,爭取大學畢業,讓自己以後有更好的出路。他讀書期間做過五份工作,包括地盤的電器工人、寫字樓雜役、屠房雜工、大會堂服務員,以及在新界民政署做過,他轉工的原因莫過於要遷就上學時間和有更高的工資。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一九七七年考入樹仁大學,就讀Social Science,又因為工作關係而選擇了讀夜校。在一九七九年分科的時候,經過與妻子的商量後,毅然向政府申請二十個月無薪假,選擇了只有日組的Social Work。他選Social Work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爲這是一條好的出路,認為可以找到一份薪金較高的工作,因此狠下心,停工讀書直到大學畢業。終於在一九八一年大學畢業並於香港監獄署(即現在的懲教署)工作直到退休。他在這份工作中培養了小心、居安思危的心態,也看到了很多社會陷阱,因爲要知道他做的工作要是犯了錯,或許他自己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讓他會時刻擔心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而且因為重複性的工作讓他明白,每一個決定都會有一定的責任需要自己背負。他在這份工作中也能夠很好的發揮得到自己大學所學會的東西,有着社工的信念,管理好有限制的工作,而且不要衝破環境所限制他的框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也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當時候身邊人會說監獄署很黑暗,他然而相信自己信佛能夠保持自己的思想純正,這也是我特別欣賞他的地方,因為不是那麼多人能夠被身邊人質疑自己生活環境的不好時,仍能相信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不會被動搖,保持自己的初心和自己的理想。
他出來工作以後並沒有停止讀書,他又繼續進修專業的技巧,退休後更在中大進修仲裁與調解的碩士學位,退休後任職調解員,以及教授調解技巧,近十年因為多了人做和教調解而轉做義工,主打哀傷服務。他曾經有解釋過,因為從小資源等等也不比別人好,漸漸地會使自己會自卑,有一層心理陰影,他靠自己進修得回來的證書來給自己知道自己也不比別人差,重建自信心。
在訪問過程中有發現到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家庭,原來當時的監獄署也是紀律部隊的一分子,他隔一天就要在工作的地方留宿,甚少回家與家人相處,也因此他的兩名兒子比較依賴母親,與自己的關係也稱不上親密,而我就認為爲他的這個抉擇很偉大,試問誰不希望與家人一起生活?試問誰不想見證兒子長大的一點一滴?他為了家庭和工作而做出的抉擇,實在是很少人能做到的,而也是我所嚮往的,為了家庭而做出自己能力可及的犧牲。
他曾說過不會後悔或者改變自己的任何東西,因為已經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在他眼裡,若是要追求一樣東西,要專心之餘也要勿忘初心,要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要求自己突破。他相信每一個決定都有當時的一個原因,而他尊重當時的決定,而且他也接受自己,不與別人比較,因為他相信不比較會使生活充滿更多正能量,讓我知道凡事跟自己比就好,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較。
開朗,是我對林叔叔初次見面的印象,他那雙眸中寫滿了故事,也許那與他經歷的事有所關聯。雖然他已經六十六歲,但是卻未顯衰老。
林叔叔在訪問的開始就對我說:「人是必須經歷四大階段——生、老、病和死。」出生、衰老、生病和死亡,現在他已經是在「老」這個階段。
接着,他開始講述小時候發生過的事。
叔叔有個七兄弟姊妹,在小學時候喜歡踢足球,住在觀塘,但是居住環境惡劣,不單是公共廁所,還沒有廁所門。以前林叔叔的家裡經濟條件差,但是鄰居非常好心地送米給他一家人,雖然只是有粥吃,但是林叔叔仍然感到異常滿足。林叔叔在小學最深刻的是在小六畢業,他與同學一起拿着畢業證書唱校歌。
在林叔叔十一歲的時候,他在一間塑膠廠裡打暑期工,工錢是 $ 6.5(不知道有沒有寫錯)。有一次林叔叔在廠裡不見了拖鞋,就問了旁邊的大叔:「你有沒有撿到我的拖鞋?」那大叔一聽就頓時就發火了。後來,林叔叔轉換了問法:「你有沒有見到我的拖鞋?」那大叔在旁指了一指,正是林叔叔所要找的拖鞋。經過此事,林叔叔明白到「撿」和「見」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卻截然不同,也明白到做人要懂得說話。
在林叔叔小學畢業後,他在長沙灣找到一間適合的中學,但是當他從觀塘前往長沙灣上學的時候,他心想:這樣不行啊!路程那麼遠,除了要支付龐大的交通費,上學也很辛苦,於是在一九七零年,就在藍田的聖言中學就讀中一。
在讀中學的五年時間,林叔叔有三位令他感到敬佩的老師。第一位是劉老師,她對同學為問答比賽進行訓練,在劉老師退休的時候,她把所有的退休金捐給學校。第二位就是神父,他把退休金捐到南非幫助當地的人。最後一位是教林叔叔英文的葡萄牙籍老師,他會把他的錢給一些沒有金錢吃飯的同學。
林叔叔常常對我說:「不要因中學畢業各散東西。」所以他還有五、六個認識了五十年的同學,而且經常見面。當林叔叔中學畢業後,進了觀塘工廠區,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職業,在他還在工廠區工作時,有一位同學向他遞上了一張紙,就叫林叔叔簽名,他簽個名後,就當上了公務員,原來那張紙是申請當公務員的表格,至今林叔叔仍然非常感謝那位同學。
林叔叔退休後的生活仍然精彩,他當義工去幫助那些沒有親人的人作身後事,他還去了戒賭中心,但並不是因為他愛賭。
林叔叔對死亡並不感到害怕,他勇於面對死亡,還希望在死後進行綠色殯葬。
另外,林叔叔令我領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例如「忍」字,他說刀加心才是忍,百忍就成金。他亦告訴我要終身學習,也要從失敗中學習,因此,他酷愛看書,看一些歷史故事。
林叔叔非常珍惜生命,認為需要活得有意義。我最敬佩林叔叔的是他的胸襟,他認為半斤就沒有八両,就像歌手許冠傑的歌《半斤八両》,出了半斤力,卻拿不回八両,普通人對這些會感到異常憤怒,但是林叔叔卻不會計較,遇到一些用言語傷害他的人,他亦不會生氣,一笑置之。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他會聽正面的歌和訊息。
林叔叔,在此,我寫了一篇關於您的文章送給您,另外奉上一個印了蓮花的環保袋,蓮花是花中的君子,您那廣闊的胸襟是君子的特質,因此蓮花非常適合您,希望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