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這是玉儀姨第一天上小學時,主任說的一句說話,那亦成為了玉儀姨的座右銘。
玉儀姨今年六十三歲,小時候在屯門良景邨成長,一家八兄弟姊妹,她排第三。三歲時的她曾大膽地走到海邊嬉水,浮出水深處,幸好有艇家看見後把她「撈」回來。
六十年代於香港讀書是十分不容易,因此正在讀小學的玉儀姨為了不浪費資源而努力。成績優異的她經常被老師稱讚並提拔她做班長。但玉儀姨家中收入不穩,為了供弟妹讀書,她只好放棄學習幫忙養家,「從此我就要離開校園,開始打工生涯了!」姨姨不無遺憾地說。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玉儀姨為了幫忙減輕父母壓力開始打兩份工,早上七時至下午三時在紗廠工作後,再行過一道街口到電子廠工作至晚上十一時才回家,日復一日。後來於2006 年,玉儀姨身體出了問題後,「我便辭工修讀家務助理、嬰幼兒、坐月陪月、老人科等課程,希望有機會幫助別人。」玉儀姨喜歡教別人煲湯及煲湯給別人喝,煲湯亦成為了她與朋友溝通的橋樑。
姨姨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是與兒女的關係。姨姨與大女兒關係並不親密,因她要打兩份工養家,故此她的大女兒需要早早獨立並幫忙照顧兩個弟弟,後來中學也沒有完結便直接出來工作。幸好女兒知道媽媽的辛苦,沒有埋怨媽媽,最後女兒也原諒姨姨,二人關係修復。然而姨姨年紀最小的兒子直至現在,與姨姨之間仍有隔膜。「佢從來都唔會叫我『媽咪』,而係叫我『李小姐』。」兒子認為玉儀姨在他小時候並沒有陪伴自己。因疫情的關係,兒子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姨姨關心的問候,兒子卻認為她很囉嗦。也許這就是導致他倆關係疏遠的其中一個原因——但幸好玉儀姨學會感恩。感恩以前、現在,感恩身邊遇到的人……雖然現在的生活也許不像預期,但也十分充實。
玉儀姨曾經為了養家,在面對困難時忍讓不少,不管是面對上司或客人的刁難, 還是面對與兒女關係的磨損,她也選擇忍讓,因為這是她從社會工作上得出的感悟: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