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婆婆的旅行地圖

張迦欣

袁繼英女士原本的名字並不是袁繼英,而是袁桂英。當年辦出生紙的時候,別人聽錯了她的名字,把桂花的「桂」聽成了「繼」。當袁婆婆十八歲時辦身份證,她將錯就錯,並沒有修改名字,而是繼續使用「袁繼英」這個陰差陽錯而獲得的名字,讓她在那個年代不會與許多人撞名叫「桂英」,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

 

其實袁婆婆與我印象中的長者大有不同,她懂得使用當代年輕人所使用的社交軟件,例如:WhatsApp、ZOOM、Facebook 等等,還會為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Ann。打破了我對長者的舊有觀念,讓我明白到現今的長者也會趕上潮流,去學會使用不同的社交軟件,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日常。

 

袁婆婆做過形形色色的工作,例如:包裝工廠、五金工廠、馬會餐廳等等,擁有很多不同的工作經驗。她古道熱腸地與我們分享她的工作經驗:「做餐廳要快手快腳,因為每次賽馬完結後,都會有多不勝數的人來到餐廳點餐。」其次,她的一技之長是織毛衣,她可以做到一日織二十四幅十二針的毛衣,讓她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可以擁有每個月三千多的薪酬。另外,她在婦女會學過家務助理、陪診、陪月、關於老人中心的工作等等,她懂得各式各樣的技能,讓我不禁敬佩,她真的做到「活到老, 學到老」。

 

實不相瞞,袁婆婆是個熱愛旅遊的人,她多年工作以來,儲下了不少旅遊資金。她十分喜歡去欣賞當地文物、建築物和教堂,例如:俄羅斯、西歐、北歐等國家的教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去過北極,還幸運地看到了北極光,她感慨道:「我四處遊歷過不少地方,不枉此生。」她非常建議我們在疫情後,多出國去欣賞當地建築和了解當地文化,她說:「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在課室聽老師講解和在書本上了解歷史,跟親身到那些國家見識後,心態會有所不同。」每次我們一談到關於旅行的事時,她都能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述她在旅遊中遇到的事跡,分享了不少她與朋友去世界各地旅行的經驗。例如:收拾行李的時候,要準備杯麵以及餅乾,避免吃不慣當地食物而肚子餓。這讓我恍然大悟,下次去旅行也會準備一些乾糧避免吃不慣當地食物。她不愧是擁有許多旅遊經驗的人呢!

 

為了記錄袁婆婆昔日去過甚麼地方,我用了軟件製成了屬於袁婆婆的「地圖」。每個她去過的國家都會記在「地圖」上。讓袁婆婆不再需要看之前旅遊團的收據單和宣傳單張來回憶起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希望她在疫情結束後,繼續出國旅行,解鎖她未曾去過的地方,並把旅遊期間所拍攝下的照片貼到「地圖」上,擴張她的旅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