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可以用文字記錄陳女士的故事,同時亦感謝她即使身體狀況欠佳,亦堅持出席,和我們對話。
第一次見陳女士,我內心有點擔心因為年代的鴻溝,擔心因為隔著口罩而產生的距離感,讓我們無法連結……其實不然,她會主動搭話,告訴我香港的光輝歲月,也通過她的故事告訴我與家人相處幸福的配方。她是一位堅強有愛的女士,從她小時候半工讀,到日後獨自養育子女,她都沒有因為辛苦而放棄,雖然她少有抽取時間陪伴子女,但她很愛他們,同時亦曾做義工幫助老人,坐靈車,陪伴家屬領遺體。
前輩和後輩即將因為故事而連結,然而談話中透露的情感,遺憾將一一呈現。我印象中她常常提起自己的兒子,問到她和兒子開心的經歷,便是一起手牽手逛街, 問到她和兒子難忘的經歷便是他兒子一次得獎,回到家說:「攞到獎,因為想媽咪開心」,陳女士開心中帶點失落,因為她認為孩子的獎不應該是為了父母,而是應該為了自己。但從另一面看,其實孩子們真的很愛她也很在乎她。
直到現在,即使孩子已長大成人,她仍然想牽著孩子的手,擁抱孩子,隨著時間推移,回想過去,後悔沒有好好把握時間陪伴家人,漸漸的又成為了一種遺憾。
「人生冇take two 㗎,所有嘢都係現場直播。」她無奈的説道,她的兒女長大常常埋怨她說自己「死仔包」「死女包」,陳女士也沒有想過一句話居然會讓他們耿耿於懷,自己沒有辦法改變過去,便勸喻我們,避免我們重蹈覆轍。說話前要三思而後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三思而後行」也被列為幸福配方的其中一項。
她亦是位「天使」,經常坐靈車,陪伴家屬領遺體,成為「天使」後她看見人生百態,看見那些兄弟姐妹爭遺產,看見有些人明明生前關係不是好好,在人離開後卻哭哭啼啼的,也看見有人的遺體去世良久仍然只有一串數字而沒有姓名。一次坐靈車,令到她受傷,但她仍然充當者死者家屬的「天使」給予安慰,為亡者上香,把感受化為力量。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別要等到人離去的時候,才意識到他們的重要,趁著身邊的人還健康,好好珍惜與彼此相處的光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