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詩、程嘉睿
楊姨姨今年六十四歲,育有一子一女。到今天,她做義工服務已十多年,主要給長者量血壓;陪伴失去家人者處理死者後事;幫助與社會斷聯的釋囚,與他們聊天、提供幫助。楊姨十分友善樂觀,初次接觸她時,她親和柔緩地說:「其實我曾與你們一樣內向,不過做了義工後,慢慢變得外向了!」
楊姨告訴了我們幾個她曾做過的個案:社會風化案,陪同未成年受害者出庭,給予她們安慰;陪家中有人去世者處理後事,個案中的死者年紀不同,楊姨遇到年紀最小的是只有四個月的嬰兒,她說:「最難做的是嬰兒夭逝,看起來像是睡著了,可能會忍不住哭」;陪一位患有癌症的媽媽到醫院覆診,因她的兒子正在監獄服刑,直至兒子出獄後,才慢慢把陪伴的工作交還兒子。
姨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位被家暴的女士。這個個案中的女士因被家暴,要帶著女兒離家,需要在社工的幫助下找地方暫住,奈何不能長住。在楊姨陪同尋找住處時,終於找到了一間劏房,楊姨亦說自己在過程中了解到劏房,看到一間房間就包含了廚房、廁所、床,覺得自己很幸福。有天跟進其他個案途中遇到那對母女,那女士感謝楊姨幫她找到住處,對女兒說要感謝姨姨,叫女兒好好讀書,報答社會。
偶然問起了姨姨少時的經歷,才知道如此豁達的她小時候家境一般,母親管教嚴厲。幼時沒有太多的娛樂,經常要幫忙做家務;科技也尚未發達,衣服需要用手洗;家裏沒有電視,想看些節目只能跑去鄰居家。如此的成長過程中,姨姨學到了許多生活技能,日常大小事都可以自理。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生活的姨姨,常認為:「要令孩子獨立,有事自己能處理不用操心,也對日後人生不用太擔心,『照顧』偶爾也會給孩子帶來壞影響。」想必這種教育令姨姨遭遇丈夫患上「中風」時,亦不必為同時照顧丈夫和子女感到憂愁。
姨姨已然六十四歲,我們卻不覺她年邁,她總說:「去做義工僅僅是為了他人的笑容,光是見到幫助到人後便會開心。」現今社會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面上的笑顏卻早在不自覺減少、消逝。終日愁眉苦臉的他們,與滿面春風的姨姨相比,哪個更「年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