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梁穎欣、林欣欣

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梁穎欣、林欣欣

「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這是玉儀姨第一天上小學時,主任說的一句說話,那亦成為了玉儀姨的座右銘。

 

玉儀姨今年六十三歲,小時候在屯門良景邨成長,一家八兄弟姊妹,她排第三。三歲時的她曾大膽地走到海邊嬉水,浮出水深處,幸好有艇家看見後把她「撈」回來。

 

六十年代於香港讀書是十分不容易,因此正在讀小學的玉儀姨為了不浪費資源而努力。成績優異的她經常被老師稱讚並提拔她做班長。但玉儀姨家中收入不穩,為了供弟妹讀書,她只好放棄學習幫忙養家,「從此我就要離開校園,開始打工生涯了!」姨姨不無遺憾地說。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玉儀姨為了幫忙減輕父母壓力開始打兩份工,早上七時至下午三時在紗廠工作後,再行過一道街口到電子廠工作至晚上十一時才回家,日復一日。後來於2006 年,玉儀姨身體出了問題後,「我便辭工修讀家務助理、嬰幼兒、坐月陪月、老人科等課程,希望有機會幫助別人。」玉儀姨喜歡教別人煲湯及煲湯給別人喝,煲湯亦成為了她與朋友溝通的橋樑。

 

姨姨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是與兒女的關係。姨姨與大女兒關係並不親密,因她要打兩份工養家,故此她的大女兒需要早早獨立並幫忙照顧兩個弟弟,後來中學也沒有完結便直接出來工作。幸好女兒知道媽媽的辛苦,沒有埋怨媽媽,最後女兒也原諒姨姨,二人關係修復。然而姨姨年紀最小的兒子直至現在,與姨姨之間仍有隔膜。「佢從來都唔會叫我『媽咪』,而係叫我『李小姐』。」兒子認為玉儀姨在他小時候並沒有陪伴自己。因疫情的關係,兒子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姨姨關心的問候,兒子卻認為她很囉嗦。也許這就是導致他倆關係疏遠的其中一個原因——但幸好玉儀姨學會感恩。感恩以前、現在,感恩身邊遇到的人……雖然現在的生活也許不像預期,但也十分充實。

 

玉儀姨曾經為了養家,在面對困難時忍讓不少,不管是面對上司或客人的刁難, 還是面對與兒女關係的磨損,她也選擇忍讓,因為這是她從社會工作上得出的感悟: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姚紫薇、葉淑沅、鍾曉晴

回憶過去

姚紫薇、葉淑沅、鍾曉晴

婆婆已七十三歲了,仍喜歡吃東西、喝早茶和做運動。婆婆因有心漏症,所以不能做太劇烈的運動,耍太極和柔力球對她來說就剛剛好了。她學了柔力球已一年多, 柔力球有固定招式,玩的人要不停將它旋轉,不要令它掉下來,「空閒時我會用它來解解悶。」婆婆笑著說。

 

「這幾十年,我常到老人院做義工,跟『老友記』一起玩平板或桌上遊戲。我又曾探訪弱智兒童,有啞的,那些兒童見到我的時候很開心,看到他們開心,我也很開心。」婆婆一副「太守之樂其樂也」的滿足。「那些兒童會用手勢與我溝通,我只能大致上明白他們的意思,亦會帶食物給他們,與他們一起玩遊戲,但這兩年因疫情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再去探訪他們了。」婆婆變得無奈。

 

小時候,婆婆喜歡爬到樹上摘山赤冧來吃。「山赤冧生在高樹上,外形很小,吃完它,整個嘴都是黑色!」婆婆繼續說:「我也會撿一些柴枝回家燒火。姐姐在我九歲的時候把我帶到香港,那時的我甚麼都不懂,身份證也只有姓,並沒有名字和相片。」去香港前,婆婆原名是「勞間寬」,意思是把女隔開——「因我家女兒太多,爸爸不想再生女兒,便把我叫『間寬』。」婆婆笑著說:「到香港後,姐姐又幫我改名為『少琼』。」到香港後,婆婆居住在鄉村,睡在只有五十尺的板間房,房間中沒有床只能用書桌當床。

 

大姐比婆婆大九歲,婆婆來香港時她已結婚及生了兩個女兒,所以當大姐外出打工時,婆婆會在家幫忙照顧兩女。很快婆婆也有工作了,就是幫別人照顧孩子,工作雖簡單但婆婆只做了兩個月,婆婆說出了原因:「那些孩子咬傷了我的手!」除此以外婆婆還到工廠工作過,製作膠花和高跟鞋的鞋跟,做眼鏡框和打沙扇,每天工作十小時,一天下來只有三元五毫,當中有一部分會用來吃飯,一部分是儲存下來,寄給鄉間的母親。

 

婆婆回想起自己七十三年來的人生,令她最不開心的便是婆婆的兒子因自小患有自閉症而被歧視,多年來婆婆一直怕他被人傷害或因控制不住自己而傷人。「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肺癌去世了!」婆婆變得黯然神傷,這件事對婆婆打擊很大——但又同時讓婆婆放下一直壓在心上的大石,婆婆不用再一直牽掛著他,害怕他發生甚麼意外。婆婆了無牽掛,反而更肯定生活:「我只管在人生剩下的日子裏好好過著自己的生活。」

 

婆婆會形容自己的人生是多災多難的,自小就體弱多病,十三歲就要工作,要學獨立,不能成為姐姐的負擔。婆婆甚至因常常生病不能上班,害怕沒有錢交房租被房東趕走,即使這樣婆婆也一直咬緊牙關生活到現在。好不容易到了今天,想不到晚年仍可以成為他人的祝福呢!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張以晴、潘熙珍​

年輪說

張以晴、潘熙珍

黎先生今年六十六歳,身體很健康,家有兩兒子。他中學畢業後打散工,1976 年加入金門建築公司,六十二歲退休,做地盤工人已經做了四十一年了,如今你們看到的赤鱲角機場就有他的功勞,他冒著四十度的高溫建築著香港人的家園、設施,不止養活家人,也創造香港的繁榮。「做地盤的就是要肯做肯學,不怕辛苦」,其實不怕辛苦的人還是會感到辛苦的。

 

幸運的是,黎先生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上班時間,他居然可以在西貢石灘工地釣起魚來;可以和工友打球;甚至可以和老闆一起游泳——「那天太熱了,我負責的項目也剛好『起貨』,老闆乾脆叫我們去玩了,哈哈哈哈,太過癮了!」他開心得像個小孩。他也去過一些地方公幹,例如泰國、澳門和新加坡。因為泰國的文化、生活習慣和香港的截然不同,這讓黎先生感到十分有趣。例如飲用水是不需要煮沸的,直接喝水喉流出來的水,食物也會很重口味。有一次黎先生不小心在工地撞見了一個女人正在洗澡,而那個女人像是習慣了,不以為然,這也讓黎先生感到十分吃驚,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實黎先生也會有一些煩惱,他會常常擔心老闆不喜歡自己,也擔心自己會出意外 。有一次他看見了他的工友從高處墮下跌斷了手,他也看過鋼鐵吊臂斷了砸傷人, 場面讓人非常心寒,但他十分幸運,直到退休也沒受過傷。

 

對於突然問起他關於兒時的回憶,他從零碎的記憶中拾起了幾塊碎片。他兒時很喜歡玩捉迷藏、踢球和彈珠,不過這些對於他來說並不是最讓他感興趣的,他最喜歡的就是作弄別人,他很喜歡作弄老師。有一次他把釘子放在椅子上,讓老師痛不欲生,也在班上放臭蛋,讓同學痛不欲生,「我初中的時候還喜歡過一個女老師。」這些行為讓人非常吃驚,但是誰又未曾年少輕狂過呢?

 

「夢想?我的夢想應該實現了!」黎先生的夢想是成為地盤的管理層,他做到了。他一直以來也想去西藏和絲綢之路,但是沒有長假期,現在退休了有時間,但是要考慮到身體的問題,「我真的很想去一次西藏,那裏的景色十分漂亮,但是現在我老了。」同時他也很自責自己沒有抽時間陪兒子,「我那時候工作太忙,沒甚麼機會陪我的兒子……」這大概就是黎先生的小遺憾。 

 

黎先生是一個隨和並樂觀的人,同時也很體諒年輕人,「有甚麼的不開心去睡一覺好了,睡醒之後又是新的一天又是新的開始,你們這個年紀很大壓力的,但是要肯做肯學,努力讀書考一間好的大學,有時考試失手了也不要沮喪,大不了下次再努力,年輕人就要敢拼搏,加油!有緣再見。」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張倩桐、譚慧欣​

喝彩

張倩桐、譚慧欣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你會否選擇返回以前?」,「不!我會向前望,接受上天我的安排,盡自己能力做到最好,活在當下。」

 

在北角長大的Fanny,中學時期沉迷閱讀手相書、面相書,甚至試過借同學的書手抄一份。可是,如此好學的她卻沒有報讀大學,因為屋企人重男輕女,認為女孩子不應該讀書,而是要嫁戶好人家,她說:「以前個年代就是這樣,思想比較落後、守舊。」再加上,當時香港只有兩間大學,要做大學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問Fanny :「如果再你選擇,你會做甚麼工作?」她想了想:「教書吧! 因為自己受到良好教育,所以覺得教育好重要。」

 

畢業後,Fanny 選擇在商業上增值自己,到一間跨國企業的船公司做速記員。後來,甚至在董建華的船公司做大秘書,這算是她覺得自豪的事,那段日子很忙碌, 約她吃飯要預早一、兩個星期,Fanny 形容當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好多人搶住同你食飯,想做你朋友,但天知是否真心!」

 

Fanny 至今已經做了二十多年義工,亦教了十多年手語。我們問她學習手語的契機,原因竟然來自三十多年前的某一天——

 

「那天,兒子生病了,我帶他到親戚的診所求診。等待的時候,我看到一個聾啞人士,他比手畫腳,對著兩歲的兒子做手語,當時手語還未流行,不懂手語的她感到有點慌張。」進到診症室,Fanny 問那個男人,才得知是大嫂的哥哥。那個年代的思想比較守舊,認為「家醜不得外傳」,所以Fanny 一直都不知道。隨後,她決定去學手語,但學了一期便發現應付不到,便放棄了。她感觸地繼續說:「但兩年後,大嫂的哥哥因醉酒倒在地上,因為他是聾啞人士,沒有人能掌握他的情況,了解他正在求救,最終死在街頭。受到這件事的影響,我下定決心要好學手語,希望自己能幫到人就幫。」

 

這兩年經歷了社運和疫情,Fanny 主要在嶺南大學做義工。從義工的工作中她坦言自己認為一些義工活動是沒有意義的,例如派飯,不能改變基層人士的思維、行為,讓他們自力更生,便解決不到最根本的問題。

 

在最後一次的訪問,Fanny 贈了我們《喝彩》中的幾句歌詞:「以真誠我祝福你會踏上那光明前路/願將一腔熱誠給你/常為你鼓舞」。那時候未能說出口,如今唯有透過文字說吧。雖然只有幾面之緣,但我們亦會常為你鼓舞!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莫小惠、陳容仟​

憶苦思甜

莫小惠、陳容仟

「可以叫我做『英華』!」

 

英華姨已經年過半百,但卻看不出歲月的痕跡,生活多姿多采。她很健談,遇到我們訪問,就源源不絕說著她的故事,不少事情仍讓她歷歷在目。

 

她做了義工已經十多年,她很享受做義工,覺得意義重大。不但幫助比自己更年邁的長者,也因幫到別人令自己很高興,開始有了信心。她總是說「活到老學到老」,認為人不應該停下來,「要不停學,充實自己的生活」——這是她的信念。因此她嘗試了很多新事物,不斷升級自己。她動靜俱宜,教過別人運動,還有教過音樂。而她最喜歡的就是非洲鼓了,她學習非洲鼓不但自己很快樂,而且也能夠用鼓藝令那些患有認知障礙的人得到幫助。

 

她記得當初為了一些患有認知障礙和中風的老人家開設了「非洲鼓班」,使他們多活動腦袋。一開始未有非洲鼓的時候,英華姨教他們用水瓶的底部拍打節奏,學員很投入學習,也學得很愉快。後來,他們每人都有個非洲鼓,英華姨便訓練他們合奏一整首的樂曲,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他們的表現還獲獎了——還是冠軍!這不單是讓她堅持教別人非洲鼓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她看見那些老人家通過學習非洲鼓,慢慢變得能夠張開手掌,作出伸展活動。

 

說起做義工,便要提到英華婆婆的童年。她小時候,爸爸早逝,家裏兄弟姐妹眾多,全家人只靠媽媽一個人撐起:「媽媽堅持一定要我們讀完書才去打工賺錢,所以我即使一個人撐起整個家的經濟,也能讀完中學。」雖然當時生活很難,但是她很開心,「五毫子」早餐都能讓她記得清楚,有時候她也會把一些早餐錢存下來幫補生活。她說生活困難,但是幸好有教會社工的幫助,據婆婆說當時社工會拿一些物資給她們一家,讓她們家生活也有點改善,所以她很感謝那些教會社工,這就是她長大以後也要當社工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的原因,承了恩,也將恩潤澤他人。

 

關於童年最深刻的回憶,就要述說一下她掉下井的那一段經歷。她七至八歲的時候,掉下了鄰居的井裏,很不幸的是那天下起了大雨,小時候的英華婆婆不會游泳, 但是她很聰明,手腳撐在井邊,防止自己掉下去,然後大聲呼救,最終被鄰居發現救了上來,這「死裏逃生」的經歷也成了婆婆最難忘的回憶。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陳子健、蔡悅欣

歲月如梭——見證生活轉變

陳子健、蔡悅欣

劉婆婆(英文名Crystal)今年七十歲,育有兩子。年輕時曾任職時裝行業, 當中包括衣物設計、裁剪,主要服務於演藝圈。作為演藝圈後台工作人員,她的工作至關重要,不容出錯。婆婆十分敬業:「公眾人物出席任何公開活動所穿著的衣物要求、準則都十分嚴謹。」

 

因工作關係,婆婆認識了歌壇天后徐小鳳,她直言:「佢為人好隨和,對所有人包括幕後工作人員都和藹可親!」婆婆記憶猶新的是一次工作至凌晨,工作人員都飢腸轆轆,小鳳姐掏了腰包請所有人吃飯,十分豪爽。

 

婆婆很自豪:「有一年,內地向海洋公園贈送熊貓,海洋公園主席出席典禮時的衣服是由我設計和裁剪呢!哈哈哈!」

 

退休後,婆婆感到生活有些苦悶,家中兩個兒子羽翼已豐並移居英國,所以婆婆在假日未能和家人到酒樓飲茶,聊聊家常,共享天倫之樂。現在婆婆靠做義工消磨時間,既可以幫助其他老人家,又可以打發時間,精神上有依靠。除了做義工,婆婆也會「執屋」,但因不捨得而無法斷捨離,例如衣櫃上陳年積聚的雜物,發現堆積如山, 即使一鼓作氣收拾物品,也未能在一天內完成。

 

回想起童年,因為科技沒有那麼發達,所以婆婆只能到公園消閒,與朋友玩躲貓貓,跳橡筋繩,玩自製玩具。校園生活平淡,對香港地方的印象也比較模糊, 六十年代的荔園遊樂場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但婆婆去的次數不多,有些遺憾。

 

當婆婆談到童年與家人相處時,她的語氣隨即興奮起來,滔滔不絕說起童年時的孖條冰棒:「幾毫子有兩條,十分划算,掰開也能與兄弟姊妹分享。」

 

說到娛樂,台灣的甄妮和費玉清是婆婆欣賞的歌手,「香港的Beyond 也好,歌曲深入民心。」婆婆看透世事,會對某些歌詞內容感慨萬千,慨嘆歲月的流逝,其中Beyond 的《光輝歲月》一段歌詞:「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亦令婆婆大讚歌詞很能激勵人心。

 

在幾次的談話內容中,婆婆為人開朗、熱情,有問必答。她有如一個導賞員,帶領我們一起由七十年代遊歷至九十年代。當年的舊啟德機場與婆婆住的地方非常近, 每當有飛機升降,婆婆便會與她的兄弟姊妹一起觀摩壯觀奇景。當年的九廣鐵路路線簡單,清楚易明。「自從地鐵公司與九鐵公司合併,路線複雜了,車站多了, 令人混淆,有時候根本分不清該線路是地鐵,還是火車。」婆婆摸著頭苦笑。

 

在第二次訪問中,婆婆向我說到從前在街上售賣雪糕的人會揹著雪糕桶,這種情況不會在現時的香港看到了。香港今昔之變,不單是婆婆,也令我們年輕一代慨嘆呢!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杜家惠

你的瑜伽班

杜家惠

一開始,你是無意參加,只是為了陪朋友。因為朋友近來一直不開心,想排解鬱悶,於是你便作她的伴,陪她學瑜伽,但結果她沒堅持下去,而你卻意外地結交了你的恩師。他給你瑜伽班的宣傳,讓你的朋友去參加,你見地點偏遠,便自己參加,學習到呼吸法和經書;他見你煩惱自己「不夠料子」,便建議你多看書;他更在你生活忙碌時鼓勵你不要因為辛苦而放棄,去考取普及體操的導師證。現在你們依舊一年見面一次,而你仍以恩師稱呼他。一開始只是打著幫幫朋友的想法參加瑜伽班,但最終學到最多的、得到鼓勵的、獲益良多的是你。而瑜伽帶給你的機遇並不只如此。

 

後來,你開始在社區中心做義工。一開始也只是想著希望能為生活沉悶單調的婦女提供娛樂,所以教大家做簡單的串珠手飾。那時的你還不敢在大家面前說話,於是只能把步驟都打在文件上,派給大家,這反而得到社區主任欣賞,於是問你願不願意開班教瑜伽。一開始你還是說話不太流利,結結巴巴的,但在多次硬著頭皮的挑戰下,你不知不覺已能在大家面前自然地說話了。你說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又很自卑,但現在我眼前的你無疑是一位開朗活潑又健談的「開心果」,我便想這一定是你轉變的契機吧。一開始完全只是想著去幫助別人,最終卻也讓你成為了一個更出色的自己。而瑜伽帶來的意外之喜,依舊延續至今。

 

現在你依舊開班教瑜伽,不過對大家而言,這更像是一個與朋友相聚的機會。你們在堂上會一起做瑜伽,而在課堂外,你會幫他們解決比如關節痛的問題,你會定期和大家一起慶祝生日,你會與大家一起去旅行。大家受你影響,變得愛打扮,也樂觀起來,而你也從教導他們的過程中得到了成就感,以及一些意料之外的技能⸺學會了切菜和砍價。當你說打算今年退休不再教班後,他們都發出依依不捨的聲音,我便知,你收獲了一班難得的友誼。

 

每次與你見面,你都會強調到,幫別人,同時也是幫自己,而你的人生便是一大鐵證。但我覺得,你能從中收穫到如此多的東西,肯定也是因為你用盡你的心意,你的意念,把它當作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去做,所以才能從中有所體會,而周圍的人也會感受到你的誠意,以誠意回報你。你是一個多麼帥氣的人兒啊。只是閉上眼想像一下你每天都拼盡命生活,去學習,去做義工……便看到一片七彩繽紛,也讓我覺得,也許人就是要活成這副模樣的吧,實在是讓人憧憬。

 

你曾說,有個只上過幾次堂的學生在街上認出了你,讓你覺很驚訝。當時我聽到這事,便覺得,雖然我們只相處過很短一段時間,但我肯定也不會忘記你吧,因為你就是一位如此出色,讓人印象深刻的人,恍如降臨在人間的星光。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林熙緩、黃恩桐

給張伯伯黄婆婆的信

林熙緩、黃恩桐

十六歲的張伯伯黄婆婆:

 

你們好啊,我們是在2022年與你們認識的兩位高中生。相信在十六歲時你們也已經認識了對方,當時應該也沒有想到會與彼此結婚吧?你們堅持了十幾年的愛情長跑後才結婚,這份深厚的感情是別人沒有的,也很令人羨慕呢。

 

還記得你們相識於一場郊野燒烤,當時你們正與各自的同伴一起玩耍,怎知兩人都意外受傷,後來結識對方,可能這就是冥冥之中註定的緣分吧。特別的相識經歷也給你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能讓你們直到四十幾年後仍然記得初識的情景。在你們相識後,也發生了很多趣事,例如你們互相認識了之後,一堆朋友一起包船出海玩到了晚上,只有婆婆一個女生敢跳船下海游泳,當時英姿颯爽的婆婆也給伯伯留下深刻的印象吧,因此幾十年後的伯伯重新提起這件事的時候,仍然記憶猶新。

 

青春期少年少女的心事總是令人捉摸不透,你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對方, 自然而然就在一起拍拖了,這一拍就是十幾年,當中也有許多趣事,比如說你們當年也偶爾會到夜總會或者某些宴會上聯絡感情,而每次宴會,婆婆總會不小心把水杯碰倒:,淋到伯伯全身都濕透了。又或者當年你們拍拖時的某個情人節,伯伯專門送了一大束花給婆婆,當時並不流行送花,而是流行送一些金銀製的小玩意,也就導致了伯伯並不太懂得該送甚麼品種的花,只好每樣都送一點,合併成一大束花,這個舉動也令當時的婆婆你哭笑不得呢。現在想起來也都是一些很美好的回憶吧。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驀然回首,已是十年之後,這時的你們,也已經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後的你們依然非常恩愛,更懷上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到了預產期那天,婆婆進了手術室後,伯伯則在手術室門前焦急地等待。終於聽到嬰兒的叫聲,看見醫護人員推著婆婆出來,手術非常成功呢!在病房安頓下來之後,伯伯看著忍受著劇痛的婆婆,不願離開。但終究也抵不過正在打鼓的肚子,弱弱地問了婆婆一句:「我可以去吃飯嗎?」頓時婆婆哭笑不得,然後還罵了你一頓。後來你們的兒子也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家庭非常幸福美滿。可是再幸福的家庭也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當你們出現比較嚴重的爭吵、磨擦時,冷靜過後的婆婆會將一些話寫在便條紙上,貼在家中的每個角落,但當大家沒有反應時,婆婆便會再以寫信的形式來傳達她的意見,因此你們總能心平氣和地將問題解決。

 

直至現在,你們的感情仍如初見般美好,只要有時間便會到世界各地旅行,在每一處到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屬於你們的足跡,很是甜蜜呢!可是生活總會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現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疫情,大家都只能留在家中,不能到處旅行。但婆婆好奇心很重,伯伯就會陪你去嘗試不同的新玩意,如一些社區中心舉辦的活動,你們總是成雙成對地出入,不僅能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亦增進了你們之間的感情,真是羨煞旁人呢,就好比這次生命說的活動,我們也是因此才會相識。

 

寫到這裏就差不多了,即使我們和你們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聽見你們所分享的種種往事,我們都為你們這段美好的愛情而感到高興,也很嚮往。雖然曾經的年華不再,但你們仍能保持最初時的那段感情,創造更多幸福美好的回憶,也祝願你們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每天都能開開心心,幸福美滿。

 

 一切順利

 

保馬學生

林熙緩、黃恩桐敬上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胡恒悦

仍在繼續

胡恒悦

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最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掙扎、奮鬥, 沒甚麼可抱怨的。——題記

 

「當時九歲下來香港本來是為了讀書的,但我婆婆她重男輕女,就不給我讀書, 叫我幫她照顧小朋友。」還記得我在聽到這句話時發出了一聲嘆息,心疼那時同是九歲孩子的婆婆卻要被逼無奈挑起大樑去照顧別人,難以想像那時的她是否會為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憤恨,又或者在夜裏透過稀疏矩陣的窗格想像未來辛苦的每一天。

 

可婆婆跟我說她當時也是懵懂無知,只能大人說甚麼就跟著做,也沒有自由可言。忽然間我也覺得現在的日子也閃出了零星的燭光,與婆婆的兒時相比,現在的我未免幸福了太多太多: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有著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我看來唾手可得的生活,父母每天對我的絮絮叨叨,一日復一日讓我覺得枯燥無味的上學天,於婆婆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

 

後來到了十一二歲時,在她的堅持之下,去讀了一所夜校,學習基本的知識。讀了幾年後便出去打工,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機器縫製衣服,雖然工作相當繁忙,但是能夠賺到足夠的錢養活自己。婆婆說打工的日子還是很開心的,認識的都是同齡人,大家都相談甚歡,最重要的是能靠著自己的雙手掙錢,日子也在繼續著。

 

婆婆有兩個兒子,兩個孩子相差六歲,似乎學習上也相差甚遠。她說大兒子更加讓她省心,從中學讀的就是九龍城的名校,後來升上理工學院,畢業後還進修了碩士。但小兒子的學習就有些差強人意,覺得自己讀不了書想去做警察,然而婆婆就堅定的說:「你沒有文憑只能從底層做起,就算能夠堅持,晉升空間也極其有限,以後怎麼養家糊口,多讀一年。」後來因個人原因去了澳洲讀大學,期間認識與他相伴一生的另一半,於是在學業完成後就在澳洲定居了。

 

在我看來,婆婆毫無疑問是個完美的母親,她面對孩子物質上的過分要求,坦然跟他們說任何想要東西都要靠自己去獲取,你要以其他合法渠道來賺錢達成你的目的,所以她的大兒子在初中時就靠著給小一的學生補習賺取零花錢;而在小兒子不想繼續學業時,她又嚴肅並語重心長地給出最有利於他的意見。婆婆與天下所有母親一樣,都一心為了孩子的人生著想,雖然孩子們往往會覺得父母過多干涉自己的生活,沒有真正的自由,但他們總有一天會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是真心希望你過得好。

 

其實,我更從其中感受到了一名女性的力量,也是一位母親的力量。在經歷早期的種種不公平的生活下,她依然堅持要去讀書,以學習去獲得知識。在我看來,說出女性不用讀書的人必是堅守些諸如「夫為妻綱」這類倫理、滿嘴仁義道德實則自私自利的小人罷了。我們為甚麼要接受教育,為甚麼要學習?是為了使我們更加清晰和理智,養成健康正向的底層邏輯。對於女性而言,教育也意味著更多機會去擺脫傳統的性別固化,使她們不用淪為生活的附庸,也不用為了遵循他人設置好的生活軌跡去結婚生子。我相信婆婆是這樣的人,願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跳出框架,追尋自己理想的人生。呼應了「女性能做到任何她們想做的事情」這句話。

 

「你們這代人對自己有計劃,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婆婆的這句話令我印象頗深,她肯定了我們這代人並不似他們那代那般,對自己的生活十分迷茫,彷彿被大霧層層遮擋;我們有理想有計劃,清楚自己想要甚麼然後付諸行動。但正如她所說,這也是把雙刃劍。我們清楚這個世界的無邊無際,清楚自己要面對的層層困難。但這個時候,我們卻膽怯了,沒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我們害怕失敗和它隨之而來的後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上代人缺少的是機會,我們缺少的是勇氣。所以要論哪一代人更容易,我相信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個標準答案,但我期望我們更要帶著這份已知的危險去不斷探索未來,才可稱之為真正的不負年華。

 

我敬佩婆婆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時也心疼她的獨立。在與她的幾次談天中,她每次都期待我跟她對話,我也跟她分享我最近發生的小事,就好像對待家中的長輩一樣,她的平易近人和慈愛在我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希望以此文紀念婆婆的前半生,也紀念幾次聊天的時光。由衷希望婆婆能身體健康,聽從醫生的建議來設計飲食;兒孫滿堂,疫情早日結束後與你在澳洲的兒子見面,他們都很想你。也謝謝你喜歡我,也期望這篇文能帶給你滿滿的回憶。

 

「這當然不是結束。只要我們活著,就一定能團聚。以某種方式,在某個地方。」這句話送給你。就好比我們的人生,仍在繼續。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殷茵

袁婆婆的一生

殷茵

婆婆在香港出世長大,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幼時婆婆住在四周被田地圍繞的茅屋裏,後來屋子被燒了,就搬到市區裏的七層大廈。那裏環境也算不上好,大家用著公共浴室、廁所還有水喉,要用水的時候便從水喉那邊抽水搬回家去,煮飯時則把爐灶放在家門口。一家五口,便全擠在那一百尺的房間裏生活。

 

家樓下便是婆婆上學的地方,狹小的班房要容納四十多人,桌椅也擁擠地排列在一起。婆婆家裏條件差,有時沒飯吃,便等到夜晚餐廳打烊,到後巷拿剩餘的麵包皮到家裏沖糖水充飢,便當吃過晚飯了。婆婆讀的是下午班,中午便在學校吃了飯再去上課,一元一餐飯,僅僅有黃豆,午餐肉這些簡單的飯菜,婆婆已經很滿足,認為這便是簡單的幸福。放學後又會跟朋友玩遊戲,跳繩、踢毽子、跳飛機,好不歡樂。「以前沒有手機,便只能玩這些,不像現在的小孩,才五六歲便整日抱著個手機。」婆婆說道。婆婆以前還讀過天台學校。但因為天氣太炎熱,才搬了下來讀書。

 

婆婆成績很好,是班裏頭十名的常客。她還說自己很喜歡讀書,喜歡作文、畫畫。中秋節時,家裏買不起燈籠便自己製作。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身為家中長女的她底下還有兩個弟弟,便只讀到了小學畢業。為了補貼家用,她早早便外出工作,做過的工作數不勝數,有包裝、織毛衣、鐘錶行等等。我也慨嘆到當時婆婆的年齡也不過和我現在相仿,便要挑起家裏的擔子,讓我十分佩服的同時也有點心疼她。

 

到了二十歲,婆婆便結了婚,在工廠工作時與丈夫相識,閒暇時間便一起去旅行,一來一往便互生情愫,最後喜結良緣。婚後婆婆漸漸不再工作,多是負責家務, 有了小孩後,更是專注於照顧孩子。

 

婆婆喜歡去旅行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在沒有疫情之前,婆婆可謂走遍了世界,不但常常回內地旅行,更經常出國旅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婆婆這麼對我說。例如去俄羅斯,歐洲國家,到澳洲潛水看珊瑚,到日本賞櫻花。聽到這些經歷時我更是連連感嘆,婆婆敢於嘗試新事物,願意舟車勞頓去旅行,開闊自己眼界,去遍世界各地,也此生無憾了!

 

我聽到婆婆說她自己有做義工,在疫情下派發防疫包給獨居老人,以前也有到中心去教老人家寫生字、詩句。我覺得婆婆身上有許多當今年輕人未曾具備的品質,例如樂於助人的精神、勇氣。我認為婆婆這一生都過的十分有意義,但從她的話語中,我聽到她為自己兒時無法讀書而感到遺憾,她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所以沒辦法繼續讀書,縱使她成績還算不錯,但只有她的弟弟成功升上了大學。我想這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但諷刺的是,現在有條件的人們卻不如以前的人努力,儘管他們不愁衣食住行。

 

最後,我們應該多多關心如今社會上的老人家,他們缺乏關愛,其實他們很樂意與別人一起聊天,分享生活趣事。我們將來也會變老,所以多關心長者其實也是為了以後變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