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莊沛穎

迦密中學

莊沛穎

一對金耳環,看似平平無奇,但對於陳婆婆來說,卻很重要。小時候,她媽媽賣掉了一對金耳環,換來去香港的資金,開展了陳婆婆在香港的經歷。

剛剛到香港時,她們一起住在中環的一間木屋裡。不久後,媽媽把陳婆婆交給了同鄉姊妹,即婆婆的養母照顧。當時養母要工作,沒太多的時間照顧婆婆,她也很獨立,懂得自己照顧自己,又自己下廚,有時候也會幫忙做家務。

十多歲時,婆婆開始工作「炒散」,例如做汽水廠,但當時經常做至手腳濕透,婆婆卻仍堅持不懈。直到她十九歲結婚生子後,她就沒有再工作了,獨自養大四個子女。漸漸的,她的子女在她的辛勞下長大。

隨着時間的流逝,婆婆現在已經八十歲了,她早上五時多便起床,禱告,做運動,不時更會去聖匠中心,和朋友一起做長者瑜伽,當義工,過得十分充實。子女亦常與婆婆一起吃飯,在婆婆家留宿,十分孝順婆婆。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恩翹

迦密中學

李恩翹

May May Auntie每年都會與家人一起旅遊,子女長大後,她不用再親自安排行程,跟丈夫只負責享福。她苦盡甘來,令身邊的朋友心生羨慕,於是又多了一個稱號——「好命婆」。

如今,她是健康大使,居住在黄埔,閒時打打麻將,喝喝茶,過著平淡又精彩的退休生活。

在看似漫長的生命旅途,她經歷了無數艱辛,現在回望,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罷了,一或磨晃眼,甚麼都過去了。然而,從中所得的回憶與感悟是不能夠被替代磨滅的。May May Auntie懂得包容、感恩,常存希望。在再黑暗的時候,仍然會有光明。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李宛津

迦密中學

李宛津

陳婆婆六十歲時,一件大事降臨在婆婆身上,改變了她的一生——她丈夫離開了她。這使婆婆當時徬徨無助,頓時失去了依靠。幸好在親人和聖匠堂社區中心一班朋友的陪伴和關心下,一切悲痛已成過去,婆婆解開了心結,心態上亦有轉變。現在婆婆不再整天唉聲嘆氣、悶悶不樂,反倒變得開朗、正面,並多了一份堅強。 婆婆定期會回社區中心參加活動,例如:做瑜珈、跳中國舞、做義工等。我相信對婆婆而言,聖匠堂社區中心就像她另一個家。

在訪問中,我十分深刻問過婆婆一條問題:回望一生,您最快樂的時光是哪個階段?婆婆毫不猶豫地回答:「現在!」婆婆說現在的她最自由,因為她學會了放下,解除了所有束縛,能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婆婆的經歷使我聯想到一隻老鷹,已捱過所有艱難的時候,成功展翅高飛。願她她在餘下的一生裡,都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她的天空裡翱翔。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何翠營

迦密中學

何翠營

郭婆婆今年八十二歲,來自廣東松山。郭婆婆年少時家境貧窮,只不過讀了兩年書,大約十幾歲就要到農地裡幫忙,我們不禁地問婆婆道:「你年少時最快樂的是甚麼事情?」郭婆婆回答說能夠吃得飽就已經是最開心的了,這個答案不禁讓我反思現在的我們有多麼的幸福。

郭婆婆在香港的生活和鄉下的很不同。初來時有許多的不適應,例如香港人多地少,房屋的大小和鄉下的,有很大出入。郭婆婆和她的丈夫一起開五金店,平時就更換一些鑰匙的零件等等。後來,郭婆婆生下了三位孩子,子女出生時,心情不能單單用開心來形容。而郭婆婆的生活也在製作五金和照顧孩子中互相交替著,有時到茶樓裡喝茶,偶爾到公園裡散步,過著平淡又安穩的生活。

郭婆婆最喜歡的活動則是去看大戲,說到這個話題時,郭婆婆更興奮地從手提包裡拿出門票給我們看,還一邊介紹圖畫裡地角色。我會用「活在當下」這四個字來形容郭婆婆的一生,即使之前面對過許多困難,但也不會怨天尤人。以前很多的難關也跨過去了,現在可算是苦盡甘來。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朱柏希

迦密中學

朱柏希

俞伯伯小時候在上海出生,沒多久便搬來香港定居了,住在廣東道 的天台木屋。他在天台學校讀了幾年書,政府開始推行津貼學校。於是,俞伯伯在小學四年級時便轉到津貼學校讀書。那時的俞伯伯十分好動,每天都會在學校附近的泥地跳高跳遠。

俞伯伯非常喜歡看電影,其中最喜歡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導演,曾參加導演訓練班,也曾在片場實習做工作人員。可惜,他的腳曾受傷,最後沒有成為導演。

俞伯伯是個會思考自己前途的人,他的腳受傷,做不了勞動的工作,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文珺妍

迦密中學

文珺妍

陳婆婆小時候的玩具很豐富,有「扯大纜」——拔河(址大纜是一種集體遊戲,主要比較兩邊的力量,中間畫一條直線為界,繩子的正中會幫上一條帶子,兩隊人各自握緊繩的一段,只要在限時之內將帶子拉過自己一方的界裡面,即為贏。),有「跳大繩」——「跳繩」(玩法是一個或多個人同時跳一條繩,讓子在他們的腳下和頭頂經過),有抓子(玩家放幾個豆袋落地,拾起其中一個拋上天,跌落地之前要再拾起多一個拋上天,如此類推。)

陳婆婆回想起當年自己為了養家,很年輕已步入職場,曾經到不同地方工作,在職期間令陳婆婆印象最深刻的是三號風球時是不用上班的。她最喜歡吃公司附近的叉燒飯,那裡的叉燒又多又好味。

令我最深刻的一段訪問是:陳婆婆告訴我們,她人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不會講普通話,希望在將來的日子能把它學好,這是她最大的心願。陳婆婆的生命故事讓我們明白到「人生有高有低,遇到困難,只要努力不懈,不要放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成功在望」,而她「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時刻鞭策著我。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衛明蓁

藍田聖保祿中學

衛明蓁

「時髦」、「平易近人」是我對Candy的第一印象,話雖如此,素來不善言辭的我面對一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也難免暗暗緊張,或許是Candy多年的義工經驗使她很快便發現了我的小焦慮,她先與我 們閒話家常了一陣子,而我們的話題匣子也就此慢慢打開了。

「如果我要畫一幅畫代表自己,我會畫一個帶著笑臉的太陽。」Candy如是說。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像一個小太陽一樣,能為旁人帶來溫暖和歡樂,而同時自己也要從中獲得歡樂,做一個歡樂的自己。正如她兒時會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坐在巴士上「遊車河」、「遊車河」這種娛樂看似幼稚,卻能使大家都快樂一整天。除了選擇權外,幸福也可以很輕易獲得,與家人一同度過時光、做義工幫助別人,這些都是構成生活的重要因素。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蔡明欣

藍田聖保祿中學

蔡明欣

從事護士多年的曾婆婆憶起兒時的回憶,儘管零碎,曾婆婆仍是滿眼帶笑。和家人共聚是最能讓她感到幸福的時候,不論是和過去的長輩兄弟姐妹,亦或是現在的丈夫兒孫一起。這種「家庭」的歸屬感及愛根植於心,燦爛了曾婆婆的整個世界。

在最無瑕的年紀,她放學後會看著母親操作縫紉機製造牛仔褲。身為家中的老三,次於兩位哥哥之下的大姐,曾婆婆自小就很懂事,常常在一旁幫忙母親。

當年的物質尚未富足如現今,一般人家只有在特別節日,例如新年才捨得增添多一道肉。而正正因為稀少及寶貴,曾婆婆才得以清晰記住她最深刻的一餐。曾婆婆的生辰剛好位於大年三十那天亦是團年夜。曾婆婆的祖母籌備了家中中圈養的新鮮雞作為食材,而在飯桌上,祖母親自來了最美味最多肉的部位——雞牌往她的飯碗中。 而那份滋味她至今未忘。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潘曼莉

藍田聖保祿中學

潘曼莉

「溫柔」是我對文叔初次見面的印象。鑒於疫情期間:口罩覆蓋着大半邊臉頰彷佛已成為常態,獨留雙眼在外,叫不熟悉你的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便停留於雙目之中。而從文叔的眼中,我能聽到他渴望被傾聽的聲音,他的雙眼彷佛能訴說着他的一生,很難相信一個年過半百有多的人走過了大半生,醉中仍仿如一江春潭,清澈如水。而這,或許與他的少年時光相關。

文叔回憶起小學時代的他,在學習方面十分的動力,從不敢忤逆、頂撞老師,是一個乖乖學生,成績也算不錯。他十分熱愛攝影和運動,例如游水打籃球、跑步等等,這些興趣帶給了他中學生活中學業之外的一絲樂趣。文叔中學畢業後,便投身社會工作。機緣巧合下,文叔接觸了地盤的測量工作,而這一份工作一做,便是四十一年。

從初入金門建築公司時的少年,到三十年後接任多項大型建築工程的經理,文叔都能把某些工作上的趣事和見聞與我們分享。他回憶起第一次出差去泰國的時候是在1991年, 第二次出差是1997年去的新加坡,而第三次出差是在2006年的時候去澳門工作。文叔把為數不多的出差日期銘記於心中,與我們分享他到海外工作的所見所聞,當中有苦也有樂。

Categories
學生作品

劉恩熙

藍田聖保祿中學

劉恩熙

曾婆婆形容自己是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並沒有甚麼特別的課外回憶。再三問起來她才「阿阿」地笑了好一會,把她吃宵夜的故事講予我們聽。讀護士學校的那三年,她常常與朋友們偷偷溜出宿舍,在大排檔叫一碗雲吞麵,一碟椰汁年糕,凉著「呼呼」大吹的牛角扇,大家一起忍著笑意「噓」一聲,便購躡手躡腳地溜回宿舍,一雙雙眼睛在黑暗中亮晶晶的,無聲地揮手道晚安,各自輕手輕腳鑽進被窩,然後假裝若無其事一本正經地躺好。踏踏實實睡一覺,明天再繼續努力。

幾十年後的今天,曾婆婆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就像恍如隔世,過往的青葱歲月,與家人相處的溫馨時光,有溫度的記憶泛在腦海裡甜得要化開。這些斑斕的色彩是漫漫人生裡亮眼的點綴,更是窩在心底的那一塊溫暖,種種堆砌成了一個柔軟和氣的她。

沒有轟轟烈烈的人生,也沒有甚麼碩大的成就,沒有戲劇性的轉折,平淡又簡單地活著,安穩了一生。感恩身邊的一切,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享受活著的每一刻便是幸福了。現在的她膝下有兒孫,興致來時去上上瑜伽課,閒來無事畫畫中國畫,貪嘴時嘗一兩塊有慕絲的西餅,日子就這麼可愛地過去了。